“生病了問AI”,出錯了怎么辦? AI醫療現狀調查
來源標題:“生病了問AI”,出錯了怎么辦? AI醫療現狀調查
今年3月,一名“95后”新手家長面對孩子反復咳嗽發熱的癥狀,在手機端用AI問診判定孩子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參考網絡建議居家用藥,致病情延誤。最終,孩子被醫院確診為病毒感染肺炎。醫生指出AI問診存在一定風險,應以專業醫療意見為準。
此事引發網絡熱議。AI癌癥早篩、AI肺結核診斷、AI手術機器人、AI導診機器人……近年來,AI技術已在門診導診、臨床輔助診斷、疾病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尤其是今年年初DeepSeek的問世,更是掀起了一股“生病了問AI”的熱潮。但也有不少人反映,AI醫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靠譜,看錯病、看不出病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于AI醫療,輿論場也涌現出更多的追問,比如:AI醫療是否會影響到醫生的地位?如果AI診斷錯誤,誰來負責?如何保護普通人的醫療數據隱私?如何讓AI醫療發展更快、應用更廣?
AI醫療只是輔助手段
“AI醫療可以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已經在疾病預測、健康管理、影像識別等領域表現出色,能夠為患者提供較為精準的醫療服務。”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鄭雪倩向記者介紹,在基層或缺乏專家資源的邊遠貧困地區,可以通過AI進行初步篩查,并為醫生提供提示或診斷參考,從而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推動分級診療政策落地、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正因AI醫療彰顯出諸多優勢和巨大潛力,“AI會不會搶醫生飯碗?”“AI醫生看病爆火”“AI看病比三甲醫院醫生還準”……在最近關于AI醫療的網絡討論中,相關話題頻繁出圈。“當DeepSeek給出了和主任醫師一樣的診斷,以后是否還有必要去醫院?”近期,這樣的疑問也出現在了醫患對話中。
記者采訪了多位一線醫務工作者,他們均不反對患者使用“AI問診”。但對“‘AI問診’的結果是否靠譜”“能否作為診療依據”等問題,受訪醫生都抱著謹慎態度。他們普遍認為,“AI問診”存在局限,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并不能替代醫生。
北京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大夫周醫生坦言,在基層醫療機構平日里遇到疑難雜癥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AI在慢性病隨訪、慢性病管理上還缺少些“人情味兒”。
“以預問診AI為例,有老年患者反映,他有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導致頭疼、心慌,AI就有可能把所有有頭疼癥狀的病都列給醫生,其中絕大多數是無效信息。”周醫生說,疾病的診斷是一個模糊決策,尤其是在社區這種基層醫療機構,看病的基本是“老熟人”,往往需要醫生綜合病史、癥狀等多種信息、根據經驗縮小范圍下診斷,AI目前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
“AI醫療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即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學習,建模,來輔助或優化醫生在看病治療以及健康管理環節的一項技術應用。”在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看來,AI醫療通過機器的學習建模進行數據的分析,讓AI反復學習的確可以幫助識別病癥,但這種建模本身有數據庫的問題,再加上無法把醫生的診療經驗揉到建模里,所以這種智能診斷不可能完全取代醫生。
“AI問診缺乏人文情感交流,AI開方無人審核,還可能出現誤診、誤治和AI醫療的法律主體不明確等問題。因此,AI醫療應當始終定位于醫生的輔助工具。”鄭雪倩說。
持謹慎態度劃定紅線
隨著AI醫療在全國逐步落地,一場醫療領域的巨大變革正在發生。僅今年2月以來,就有不少醫院發布其最新應用成果。
比如,上海瑞金醫院發布瑞智病理大模型,AI僅需數秒就能精準識別病理切片中的病灶區域;北京協和醫院研發的“協和·太初”罕見病大模型已進入臨床應用階段;上海市肺科醫院參與研發的肺部智能手術規劃系統,將實際手術規劃時間從數天縮短至2到5分鐘……
雖然有多項成果問世,但對于AI醫療,不僅是醫生,相關部門也保持謹慎態度。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目前針對AI醫療已出臺多項限制性措施:湖南省醫保局發布通知,禁止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以維護醫保基金安全和患者權益;北京禁用AI自動生成處方,并成立了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明確規定,人工智能不得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這些政策和規定表明,我國在AI醫療領域已經開始劃定紅線,以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倫理性。”鄭雪倩說,醫療安全底線包括:處方紅線,即AI不得自動生成處方,醫生必須對診療行為負責;倫理紅線,即AI應用需遵循醫學倫理,確保患者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和公平性;技術紅線即AI技術需經過嚴格的臨床驗證,確保其在實際醫療環境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受訪專家明確,即便有AI的輔助,醫生仍是最后把關人,如果醫生利用AI診療出現誤診、漏診等醫療事故,最終還是由醫生承擔責任。
鄧利強認為,由于AI醫療存在較多法律風險和合規挑戰,這才讓相關部門對AI醫療的態度如此謹慎。
“醫療數據涉及患者的個人隱私,哪些數據可以向研發AI醫療的企業開放并未有明確規定,而且直接針對醫療數據開放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無法對數據按照統一技術標準進行清洗處理;對AI誤診的責任界定和相應法律糾紛的處理辦法同樣存在爭議;目前國內醫療數據共享不足且缺乏標準規范,制約著AI醫療產業的發展……”鄧利強說,正因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所以醫療保守絕不是落后,恰恰是對生命的負責。
應平衡創新加強監管
AI醫療,今后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
鄧利強說,應平衡AI醫療技術創新與合規監管關系。要強化全流程的資質審查機制,即針對AI醫療和AI處方各個環節的主體都必須有診療的資質,這是不能突破的底線。應強化企業的自律與誠信機制的建立,開發和使用AI醫療的企業都必須依法合規。需要明確AI醫療產品的注冊、審批、使用和退出流程,并加強對算法透明度、公平性、隱私保護等關鍵維度的評估與監管。
鄭雪倩建議,應建立倫理審查機制,確保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符合倫理道德要求。還要鼓勵社會各界對AI醫療技術進行監督和評價,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管格局。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構建更有效的法律威懾體系。加大正向宣傳引導,提高醫生和患者對AI技術的接受度是實現技術普及的關鍵。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AI醫療成為與會專家熱議話題。與會專家建議,加強監管與倫理指導,制定嚴格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政策,設立醫療AI倫理委員會。同時,提高模型透明度,發展可解釋AI技術,使大語言模型在醫療決策時能夠提供推理過程。例如在腫瘤診斷中,AI需指出影像特征依據,而不是只給結論,還要設定合理的使用范圍。大語言模型適用于醫學教育、輔助決策和信息檢索,但不應直接用于關鍵診斷或治療決策,最終決策仍需由專業醫生作出。
“醫療從業人員的確應該積極擁抱發達的技術,但技術對行業本身的沖擊以及它是否能實現有溫度的醫療,也是我們行業的引領者所需要思考的。我們期待的是,行業參與者冷靜思考的心和職業情懷,可以讓技術成為幫手,而不是讓患者的醫療安全受到影響。”鄧利強說。( 趙麗 陳穎)
標簽:
相關閱讀
-
“596…1964…2024…1016”……“遲到”的紀念章,藏著什么秘密?
來源標題:596…1964…2024…1016……遲到的紀念章,藏著什么秘密?拆開層層包裹的快遞塑封,我國第一顆...
2025-03-18 -
-
-
2025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大風刮不走的老師”真情講述扎根新疆且末的故事
3月30日,以系統性變革 智能化傳播:網絡媒體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2025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
2025-04-01 -
-
-
-
-
紅豆工業互聯“AI+服裝新零售體驗中心”發布,開啟全場景智慧消費新時代
3月28日,AI+(機器人)服裝新零售體驗中心發布大會在無錫隆重舉行。本次大會聚焦品牌服裝連鎖門店消費場...
2025-04-01 -
打破香水線上推廣壁壘,李佳琦直播間助力國貨香水乘風起勢
日前,氣味上海NotesShanghai 2025春季展在徐匯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啟幕。本屆展會以東西交融 East Meet...
2025-04-01 -
2025國際馬聯場地障礙世界杯中國聯賽啟動
近日,中國網財經記者從2025浪琴表國際馬聯場地障礙世界杯中國聯賽(Longines FEI Jumping World Cup...
2025-0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規模大、比例高、頻次穩 滬深兩市2024年年報分紅金額已達9544億元
梁銀妍隨著滬深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持續披露,分紅方案也同步出爐。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滬深兩市已有74...
2025-04-01 -
-
-
-
-
-
精彩推薦
閱讀排行
相關詞
- 沃爾沃XC90
- 核心城市土地市場升溫 地塊成交樓面價頻創新高
- 財政部將發行首批5000億元特別國債注資四大國有銀行
- 開放是重要的營商環境
- 廣袤森林,是“綠色屏障”也是“多元糧庫”
- 上海自貿試驗區80條試點措施已基本落地
- 高質量發展看中國丨千年農耕遇上數字變革 “六情哨兵”守護中原糧倉
- 標識,讓AI生產的內容“亮明身份”
- 牽住創新“牛鼻子” 多地發力“人工智能+”行動
- “花樣”文旅激活“春日經濟”
- 忠利保險全資控股中意財險 外資加碼中國金融市場步伐加快
- 小米、比亞迪等紛紛推出“補血”計劃 今年以來港股再融資規模逾千億港元
- 額度“不設限” 三大運營商算力投資再加碼
- 以價換量,多家銀行打響消費貸角逐戰
- 中國資產迎來系統性重估 推動A股行情繼續向好
- 商業化競速: “人造太陽”如何照進現實?
- 下有支撐上有壓力 金價震蕩整理
- 培育“人工智能+消費”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 央行開展2185億元逆回購操作 操作利率1.5%
- 商務部:將深化數字消費提升行動 指導各地推出務實舉措
- 樓市“小陽春”勢頭好 居家適老化改造讓“老房子”變“好房子”
- 需求復蘇疊加行業自律 光伏產業鏈迎價格反彈
- 20.09萬億元、2.8%、0.7個百分點……“數”說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增速加快
- 全球首例!中國團隊成功將基因編輯豬肝臟移植人體
- 秀我中國|刷新想象邊界!機器人“遛”機器狗
- 新華全媒+|一大波未來科技來襲 中關村論壇搶先看
- 迄今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發布
- 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向智能化躍升
- 央企超500個場景布局應用人工智能
- 重子CP破壞現象獲觀測 有助理解正反物質不對稱問題
- “韋布”發現最早再電離星系
- 探索塑造宇宙的無形力量——歐幾里得任務挖掘首批“數據金礦”
- 高溫高壓把普通水變為“超強酸”
- 新工藝將CO2轉化為耐火建筑材料
- 微型磁性機器人可在人體內“虛擬活檢”
- 動力電池:安裝“數字身份證”正當其時
- 社區“智”理 百姓安居
- 秒級切斷電源、智能噴淋……新系統筑牢電動車充電安全防線
- 全球首款“急救機器人”“急救轉運機器人”在京亮相
- 生態環境部:以更智慧的監測“大腦”守護綠水青山
- 國產大飛機C919將執飛西安、廣州直達往返航線
- 新型光致異構復合材料實現海水鈾精準識別與高效提取
- “太空如廁”為何是個科學難題
- 首次引入“跨次元”文化 北京亮馬河2025年醒春啟航
- 支部跨村聯建“光影小鎮”蝶變
- 上春山賞春光 深度旅游帶動消費熱
- “賞花+”激發申城“花樣經濟”
- 上海旅游產業博覽會周日啟幕促進“百業+旅游”深度交融
- 讓“春日經濟”迎風怒放
- 湖北首張賞櫻地圖來了
- 人人都是“旅居云南”維護者
- 旅居主播傳幫帶 山寨刮起電商風
- 探險旅游豈能任性
- 加快培養醫養結合專業人才
- 減肥話題經久不衰,誤區不少
- 開具運動處方 倡導健康生活
- 體重管理AI大模型“減單”發布
- LVA術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帶來曙光?
- 補充煙酰胺或可有效緩解酒精性肝病
- 皮膚細胞“一步到位”轉為神經元
- AI新工具創建大腦代謝組高清3D圖譜
- 科學家在外囊泡高效生產方面取得突破
- 你的心臟,能扛住馬拉松嗎?
- 瑞士羽毛球公開賽落幕 陳雨菲奪復出后首冠
- 3月25日晚主場迎戰澳大利亞隊 國足能帶給大家驚喜嗎?
- 國足出線機會依然由自己掌握
- 一票難求 國足戰澳大利亞隊比賽或將創觀眾紀錄
- 體操世界杯中國隊2金1銀2銅收官
- 2000余名選手競速梵凈山
- 中國籃球名人堂入堂儀式走進清華
- 全國擊劍冠軍賽福建花劍收獲多
- 中國全民健身走(跑)大賽多元融合促發展
- 一所大學的“體重管理術”
- 為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鋪路架橋
- 要把大學生實習這件好事辦好
- 北京:10份中學生研學報告“捧杯”
- 讓學生親手為自己設計“成長航線”
- 中小學生每天需睡眠8至10小時
- 中國人民大學未來主校區將為通州校區
- 原始創新“沿途下蛋” 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步伐加速
- 記者手記:畢業生春招市場里的就業“三變”
- 00后搭建新型親戚社交圈
- 一所大學的“體重管理術”
- 年內13家信托公司高管變動 或為轉型發展帶來新思路
- 金融“活水”精準滴灌 助力小微企業穩崗擴崗
- 國有四大行春招計劃“攬才”超1.5萬人
- 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首批外幣回購業務落地
- 財銀合作強化協同方能雙贏
- 供需兩側發力 多措并舉激活消費“主引擎”
- 央行優化操作方式 MLF利率政策屬性淡出
- 揭開助貸兜底面紗 窺見息費高筑背后擔保鏈條
-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1788 調貶8個基點
- 民生服務心生活 上海農商銀行打造全市首家社保主題銀行
- 建設“好房子” 多地加快提升居住品質
- 熱點城市樓市迎小陽春
- 在發展中穩步化解房企風險
- 中指研究院發布房地產百強企業等研究報告
- “好房子”長啥樣?我們何時能住上?
- 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金融政策扮演重要角色
- 增加住宅層高將帶來哪些變化
- 覆蓋人群擴圍 多地保租房密集入市
- 多地出臺新一輪樓市新政
- 對“證”下藥 海南巧解不動產登記難題
- 全系標配易三方、天神之眼B,騰勢N9加入大型SUV“9系大戰”
- 蔚來2024年營收創新高,李斌調快季度盈利時間表
- 2024年,理想守擂、小鵬減虧、零跑盈利、蔚來降本
- 機器人產業前景廣闊 汽車零部件企業入局搶抓先機
- 魏建軍親解Hi4,二代哈弗梟龍MAX預售13.88萬元起
- 持續精進內燃機技術,奇瑞艾瑞澤8 PRO限時10.39萬元起售
- 那個最早從“合資”轉型“自營”的車企怎么樣了?重慶鈴耀探訪記
- "F1超級引擎"聯動全城 滬3月消費數字屢屢刷新
- 汽車智能化風險正敲響警鐘
- 瘦身謀變 主機廠和零部件企業打出降本“組合拳”
- 向上空間開啟 創新驅動全球資本重估中國資產
- 機器人產業迎來“投資熱”
- 空置房物業費打折,物業服務能否蹚出“質價平衡”新路?
- 覆蓋人群擴圍 北京等多地保租房密集入市
- 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貢獻中國力量
- 試點、擴容、降費 如何看待交易所債市“三連招”
- AI技術撬動小眾賽道大商機
- 清明假期京津冀周邊游熱度高
- 信用債ETF可質押式回購 多家公募基金將啟動申請
- 對“證”下藥 海南巧解不動產登記難題
- 中國繼續領跑全球清潔能源研究
- 中長期資金入市腳步不停 A股流動性顯著改善
- 情緒消費當道,產業帶工廠收獲生意新增量
- 入境旅游:如何從爆火邁向長虹?
- 年輕人消費新“碳”索綠色循環起新風
- 在深圳龍崗感受大灣區科創脈動
- 上海F1周末:炫酷科技助陣消費新賽道
- 哈爾濱雙城:黑土地奏響科技備耕奮進曲
- 今年樓市“小陽春”緣何提前?
- 票制互通、支付兼容 軌道交通換乘更便捷了!
- 我國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
- 骨密度低,吃鈣片有用嗎?
- 國產菠蘿品種優化品質提升
-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兩項嬰配粉生產企業風險防控指南
- 云南咖啡 香飄世界
- 一粒糧食的旅程
- 戈壁灘上種藍莓
- 青豆種植開辟致富新路徑
- 機器人大廚LAVA 五道口開炸薯條
- 看“超級蔬菜”羽衣甘藍如何破圈
- 在森林中一意孤行 一如石沖的堅守
- 年輕人體驗至上 最愿為旅游演出買單
- 魯獎得主張莉:一個嶄新的女性寫作時代正在到來
- 一名做書人,記下文化的群星燦爛
- 專家視點 | 厲新建:破解低空旅游發展困局需打好“四張牌”
- 共赴時尚十年之約 AW2025北京時裝周啟幕
- 第十一屆鶴壁櫻花季將于4月2日正式啟動
- 文旅消費,如何“出圈”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