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下一個風口產業是什么?西湖大學云谷教授、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楊濤3月31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表示,新型生物能源正迎來快速增長,也為能源轉型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生物能源,就是利用生物質通過轉化技術獲取的可再生能源。傳統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氣(如沼氣)、生物質燃料(如木材、農作物殘余)、生物能源燃料(如乙醇),而新型生物能源是指新型的氣化和熱解技術能夠更有效地將生物質轉化為能源,提供生物天然氣、生物甲醇和生物航煤等新型零排放的生物能源。
在楊濤看來,新型生物能源行業之所以成為能源轉型的下一個風口產業,一方面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則是市場因素。
楊濤列舉了對新型生物能源發展的六大有利趨勢,包括碳匯的價格會逐步上升,離網風能與光伏發電的價格會低于煤電并保持低價,電解綠氫的成本會大幅下降,生物天然氣、甲醇、和航煤的需求會大幅上升,生物材料的需求會逐步上升,資金與政策的支持逐步上升。而成本下降,收益上升則是楊濤看好新型生物能源行業的市場因素。
據國際能源署分析,生物能源作為運輸燃料,從2015年到2060年預計將增長十倍,屆時將占據整個運輸燃料系統的30%,超過電力驅動的運輸工具所占的比例。
近年來,上海電氣、金風科技等國內企業相繼啟動多個生物質轉化與綠氫耦合項目,國際上,世界最大的BECCS項目——英國Drax生物質發電廠,可以年捕集800萬噸二氧化碳,美國lllinois生物乙醇項目能夠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楊濤認為,這些標志著生物能源在多領域深度融合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事實上,英國2002年的可再生能源義務證書制度就提到了生物能源。但新型生物能源產業在經歷了20余年的低谷徘徊后,如今才真正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這個改變源于什么?楊濤表示,一方面是碳中和目標的逐步推進,催生了對綠色低碳技術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儲能技術和遠距離電力輸送能力的局限,離網綠色電力在生物能源領域的應用不僅有效緩解了綠色電力的消納難題,同時也為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生物能源的可持續商業化盈利模式有賴于新技術的突破和上下游環節的高效協同。”楊濤為協同整合生物能源產業鏈提出自己的建議。
“生物能源緊密契合國家‘雙碳’目標、能源戰略安全以及鄉村振興等多個重大戰略需求。”楊濤說,要依托成功的生物能源項目經驗,上下游企業協力合作,打造涵蓋能源原料種植、綠氫、綠色化工、新能源和生物材料的完整產業鏈,推動商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的盈利模式。
同時,楊濤認為,生物能源產業應優先選擇具備豐富生物質和風光資源、并具備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優勢的地區,以確保原料供應的穩定。“因此新型生物能源產業化基地將主要落地在我國內陸地區,以及在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生物能源是低碳的替代能源,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楊濤表示,全球生物能源市場目前處于起步階段,預計將在未來30年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