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傳承接力棒,既要敬畏傳統,更要勇敢創新。”近日,在菏澤市鄄城縣文化館排練廳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商羊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鄄城縣文化館副館長郭玲正在排練商羊舞。
商羊舞表演現場。(資料圖)鄄城縣文化館供圖
據郭玲介紹,商羊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發源于鄄城縣北部地區,流傳于李進士堂鎮、舊城鎮一帶,而以李進士堂鎮的杏花崗村最為突出。此舞起源于商周時期,至春秋戰國趨于成熟,宋明時期達到鼎盛。
“商羊舞最初是古代人模仿商羊動作進行的一種求雨活動,久而久之,求雨活動與傳統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經過當地民眾的升華和完善,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模式,自商周時期世代相傳至今。”郭玲稱,商羊舞是一種集體舞,舞者以12人至16人為宜,男女各半。演出時,表演者頭頂柳枝圈,赤足挽褲,腳腕手腕部位戴著串鈴圈,在樂隊伴奏下起舞,邊模仿商羊鳥的動作,邊執響板有節奏地撞擊,發出脆響,舞蹈風格古樸典雅、歡快明朗。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商羊舞已難以滿足現代人的觀賞需求。”郭玲坦言,為改變這一現狀,2016年開始,多位音樂、舞蹈專家在保留傳統商羊舞基本動作和隊形的基礎上,對舞臺布景、音樂等進行了創編,將現代音樂元素巧妙融入,使節奏更具感染力。
“我們還利用先進的舞臺燈光和布景技術,營造出更具氛圍感的舞臺效果,打造出全新的舞蹈經典《吉祥商羊》,進一步提升了商羊舞的觀賞性和知名度,讓這一古老民間舞蹈重煥生機。”郭玲說。
關于如何進一步傳承商羊舞,郭玲表示,傳承的根基在于守護本真,需系統梳理老藝人的技藝精髓,對商羊舞“單足蹦跳、擊打響板”等標志性動作、傳統服飾紋樣及民俗寓意進行數字化記錄,筑牢文化根脈。
“在創新層面,我也主張打破傳統邊界,把現代音樂、舞臺技術與傳統商羊舞結合。”郭玲稱,還可借力短視頻平臺傳播商羊舞,讓古老舞姿觸達更多人群。
“商羊舞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是鄄城的歷史文化符號,是鄄城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舞蹈的‘活化石’。”鄄城縣文化館館長王建軍表示,近年來,鄄城縣文化館多次開展“商羊舞進校園”活動?;顒又校萄蛭璞硌蓐犼爢T為孩子們講解商羊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動作要領。“希望商羊舞后繼有人,歷久彌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