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啥癡迷“酵母寵物”
奶奶笑了:這不就是發饅頭的“老面”么
奇奇怪怪的寵物又增加了。最近,網絡上刮起一股養“酵母寵物”的風潮。在某社交平臺上,分享養酵母攻略的帖子多達上萬條。魯邦種、水果天然酵母、啤酒花酵種……網友紛紛曬出自家養的酵母品類。一篇關于該話題的帖子點贊量達到10萬+,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
啥是“酵母寵物”?根據網絡上的介紹,只需將酵母放入容器,定時添加水和面粉,你就能得到一只“酵母寵物”,通過觀察其發酵動態,從中獲取“情緒價值”。有網友認為,這種寵物“不用遛、也不拆家”“省心省事、非常好養”“烘焙人的專屬寵物”,甚至“不想養了就多加點面做成饅頭”。
但專家提醒:“飼養”酵母要小心,發酵不當會產生有毒物質,用這種酵母做食物時可能有損身體健康。
養大了酵母做面包
“喂”它時很解壓
家住深圳的網友肖肖十分喜歡烘焙,喜歡做吐司、歐包、饅頭等食物。大約一周前,她開始養“魯邦種”。魯邦種是一種天然酵母種,通過混合面粉和水,靜置一段時間會產生大量酸味和發酵味,使后續面包成品呈現谷物本身以及發酵形成的特有風味。“聽說魯邦種做歐包時好用,所以我就開始養酵母了。”肖肖說,其實,在“養酵母”之前,并沒有給它取名字,后來才把它叫“酵母寶寶”。
為了成功地飼養“酵母寶寶”,肖肖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一兩個月前就開始學習了解各種知識,之前一直不敢動手,因為失敗率非常高。”肖肖分享,家養野生酵母挺不容易的,一旦失敗就得重新開始,成本比較高,信心也容易受影響。
“幾乎有空就去看看它,在我眼里它是活的,會呼吸。它‘呼吸’的水汽,都令我欣喜若狂。”肖肖說,在她看來,年輕人養“酵母寵物”,應該也是一種精神寄托。“它是活的,會呼吸,會因為喂養而有回應,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依然能夠給予我陪伴的感覺。”
“感覺有了一份牽掛在,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奔著酵母去,平時幾乎有空就去看。”在蘇州工作的90后女孩小陸,刷了一堆攻略后,最近開始養魯邦種和水果酵母。培育酵母也需要定期查看,要往里面添加面粉和水,觀察面團的狀態、氣味變化。“要有耐心、恒心和愛心,加面粉和水的過程就像是去喂它,讓它順利長大。”
在四川成都,楊先生家里也養了“酵母寵物”。“我夫人有時候會做面包,所以家里也養了酵母,大概一年多時間。”楊先生說,自己有時會喂它水和面粉,“喂的時候感覺很解壓,很怕它會發酵過度撲出來。”
錯誤的發酵操作
可能產生有毒物質
根據認證主體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微信公眾號“菌物學報”的科普文章,人們利用酵母的歷史約有9000年,饅頭、面包、啤酒和葡萄酒等的制作都要用到它。面包、饅頭等面食發酵時,酵母通過發酵面團,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在蒸煮過程中,二氧化碳受熱膨脹,從而使面食變得松軟好吃。
其實,以前在北方,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種“老面”。老面是指發面的面種子,也叫做面肥、面引子、酵子等,還有的地方叫面頭。就是每次發面蒸饅頭時剩下一小團面,由于里面有很多酵母菌,下次發面的時候作為菌種用。這種用上次發酵的面做菌種發面蒸的饅頭就叫老面饅頭。
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面食質地細膩,香醇可口,遠勝于一般發酵的產品。但是制作比較麻煩,用老面發酵,要加堿粉中和酸度,但堿粉的分量要看老面的酸度和分量,全憑經驗,很難掌握。現在為了方便和衛生,多數都用現成的酵母菌來發面。
自己飼養酵母,是否會因為發酵不當產生有毒物質呢?根據“科普中國”文章,錯誤的發酵操作不僅可能導致食物變質或者失去營養價值,還可能產生有毒物質,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還有媒體采訪了烘焙經驗豐富的博主,對方稱:“健康的酵母液應有酒香和果香,如果發臭或長霉,說明雜菌污染,已經滋生細菌了,這時候不要再養了。用酵母做食物時需先高溫殺菌,避免腸胃不適。”
新潮寵物的出現
凸顯“陪伴需求”
杭州新手媽媽Tiana,甚至給自己從2021年9月開始培育的酵母取名“漲漲”,“叫這個名字,是希望一切都朝好的方向發展”。
“看著它一點點發酵變大,我會突然意識到它是有生命的了,因為我而存在,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了。”在肖肖看來,這種“可控的陪伴”讓人開心。“它已經出生7天了,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依舊能感受到它進食時的‘興奮’,餓了就‘萎靡不振’。”
記者在網上整理發現,除了常見的小貓小狗、花鳥魚蟲,年輕人的養寵需求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在社交平臺上,養石頭、養芒果核、養紙盒、甚至養牙膏等靜態異寵逐漸成為新潮流。
以“寵物石頭”為例,可以網購到獨一無二的“石頭寶寶”,價格數十元,不少店鋪達到10萬+的驚人銷售量。一些比較內向的年輕人會給石頭起名字,和石頭聊天,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將石頭視為可以傾訴的伙伴。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漆靖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當代很多年輕人面臨孤獨感加劇的問題,“這些獨特的寵物成為他們情感的寄托,能幫助緩解壓力,帶來陪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