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村。易躍躍/攝
【資料圖】
我把永州唱給你聽
——歌曲《走,去永州》創作談
文/蔣建輝 劉興國
《走,去永州》火爆出圈以后,社會各界給予了充分肯定,市縣領導對作品的推廣給予了全面指導和大力支持,省政協融媒、永州廣播電視臺、《新湖南》《瀟湘晨報》《湖南工人報》《永州日報》等媒體進行了采訪報道,省內文藝界和社會各界網友也熱情撰文進行推介。特別是蔣祖烜撰寫的《循著歌聲去永州》,在《紅網時刻》刊發后,短短三天時間點擊量突破了170萬。有網友說:永州是一本書、一幅畫、一座野外博物館,更是一首悠長的歌。說實話,作品完成以后,我們是抱有一些期待的,但受到如此關注又確實出乎意料。對此,我們心懷感激,唯有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報答萬一。
《瀟湘》雜志囑我們就作品談點創作體會,下面從初心、作詞、作曲三個維度談點粗淺的感受。
初心:唱出每個人心中的“永州”
作為兩個地地道道的永州人,長期以來,我們心懷一個夢想:寫一首大家喜聞樂見的歌曲,讓永州能以歌聲為馬,走出三湘四水、走遍華夏神州。
從2006年起,我們已合作寫了20多首作品,涉及多種題材,但最主要還是推介永州以及我們的家鄉雙牌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和風俗美食的。之前的合作中,比較滿意的是《思念的方向》《瀟水四季》,其中《瀟水四季》在2013年永州市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中獲得全市二等獎。這兩首作品雖然大家聽了都說好,但一直沒能傳播開來,這里面可能有制作不夠精良、推廣平臺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作品不夠“走心”。永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是一體多面、異彩紛呈的,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人心中同樣也有一個“永州”,只有將大家心中的那個“永州”寫出來、唱出來了,才能引發共鳴。秉持這樣的初心,我們一直思考著、努力著,但凡有了一點靈感都會及時交流,期望找到創作突破口。現在看來,《走,去永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那個“永州”。
作詞:用心提煉永州的文化意象
大自然的饋贈和2000多年的積淀,成就了永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人文底蘊。曾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永州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內容的有數十處之多,這在同類城市當中是極為罕見的,被稱為語文課本中的“永州現象”。面對永州豐富多彩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寫什么、不寫什么,需要作詞人費些思量。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大致把握了以下原則:
一是提取最能代表永州的元素,如舜帝、柳宗元、周敦頤、懷素、女書等等;
二是選取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如《永州八記》《江雪》《愛蓮說》及“湘妃尋夫”等,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中小學課本里讀過的,一旦它們以一種朗朗上口的旋律出現在歌曲中,就能觸發集體記憶,引起共鳴;
三是抓取各個縣區最典型的意象,《走,去永州》畢竟是一首吟誦全永州的歌曲,理應兼顧到各個縣區,在最后定稿的歌詞中,描寫了16個文化意象和景觀,涉及到10個縣區,唯一遺憾的是遺漏了冷水灘(當時一方面是沒有找到滿意的句子,二方面是考慮到冷水灘是市府所在地,到永州也就到了冷水灘)。為了找準各縣區的代表元素,我們對每一句歌詞反復進行了斟酌,其中新田我倆都不熟悉,找不到合適的代表元素,興國為此還專門去了新田采風,在青云塔摸著覆蓋著包漿的磚塊,寫出了“你可曾數過青云塔的年頭”的句子。
在歌詞的敘述方式上,我們一是注重了表達的平等性。在一些推介地方文化旅游資源的歌曲中,普遍存在著將自己的“好”和“美”強行塞給受眾的現象,歌者置于一個“高處”的位置。“居高臨下”是難以引發聽者共鳴的。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設問的方式,不說永州如何好、如何美,而是問你可曾見過、聽過、嘗過、聞過……連發16問,以一種平視的、親切的,同時又是強烈的方式與聽者之間建立起情感的鏈接。
二是注重了文字的通俗性。用詞平實呈口語化,通篇沒有生僻難認的詞語。同時,遣詞造句比較講究,在平實中體現用心。如用“風流”一詞表達對懷素書法的推崇,準確地反映了懷素狂草獨步古今的江湖地位。
三是注重了歌詞的韻律性。以永州的“州”字為韻腳,一韻到低,看到歌詞,似乎就有旋律從心底升起。
四是注重了情感的遞進性。經過主歌部分綿密的情感輔墊,歌曲進入到副歌部分,用“牽手、喝酒、理由和鄉愁”四個元素將歌曲漸次推向高潮;牽手并不單指男女朋友之間的情感表達,還應是親情、友情的釋放;喝酒是永州人最常用、最愛用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到永州的理由太多,無法一一列舉,但萬種理由最后歸于一處:“鄉愁”,這是情感的總爆發。
作曲:讓旋律從百姓心底流出
一是整首歌曲采用大調的調式結構,歌曲的色彩明朗、向上、富有激情,譜曲風格通俗中帶有民謠風。
二是整首歌曲的音區跨度只有九度,降低了歌曲的演唱難度,是這首歌老少皆宜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而達到便于群眾傳唱的效果。
三是主歌部分是16個設問,根據歌詞的結構采取平鋪式的方式進行譜曲,16句歌詞的節奏型基本一致,旋律起伏不大,常規的和聲走向,沒有夾帶過多的演唱技巧,學唱起來也不難,聽起來像是面對面交流,娓娓道來中帶有親切感,讓聽眾更加容易接受。
四是副歌部分采用了“五度、六度大跳”的旋律走向,把永州文化底蘊的時間長度拉出來,把永州的空間跨度展示出來。同時,大音程的跳躍使得副歌部分一下就拉開了,唱起來更有激情,更有感召力,歌曲的旋律也更有辨識度。另外,根據歌詞的語調,去永州的“永”是第三聲,所以在作曲的時候采取了515的音程走向,讓歌曲唱起來與語言的平仄性更加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