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暑月,盛夏的驕陽炙烤著大地。走進山東省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的金剛石研究中心大樓,習習涼風潤物無聲,身上的熱氣逐漸褪去,人很快變得寧靜、舒適,卻并無普通空調房中的寒意刺骨。
“我們的中央空調不是傳統的用電空調,而是淺層地熱能空調,通過熱泵系統把地上和地下的冷熱能進行交換利用,非常舒適,因為是大自然帶來的涼爽嘛。”地礦七隊水文地質所副主任程龍指著上方的空調風口介紹道。
位于臨沂市蘭山區蒙山大道的金剛石研究中心大樓的空調項目,是臨沂市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示范工程,中心大樓是地上5層,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采用地源熱泵系統進行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工作,系統運行采用自動化控制。經測算,單季使用運行費用約5萬元。
【資料圖】
和常規空調+市政熱力網配合模式相比,采用地源熱泵系統每年可節省9.7萬元,與采用中央空調模式相比,每年可節省11.1萬元。從環保效益來說,與空調+市政熱力網配合模式相比,采用地源熱泵系統每年可節約41.3噸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1.02噸;與采用中央空調模式相比,每年可節約47.6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7.95噸。
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越來越大,對環保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之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指引,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對節能建筑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而臨沂市是能耗大市,基本是以煤、天然氣等能源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能源消費結構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
地熱能是地球內部蘊藏的巨大熱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受天氣變化影響小、穩定性好的特點。不僅如此,推行淺層地熱能可以大大減少煤的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臨沂是個地熱城,應用淺層地熱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作為沂蒙地質主力軍,地礦七隊始終把開發地熱能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改善臨沂市現有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重要任務,專門成立了地熱能技術研究委員會,迅速吹響了向地熱能探索和沖鋒的號角。
在沂河新區,地礦七隊通過開展地質鉆探、巖土熱物性試驗、熱響應試驗等工作手段,初步確定了沂河新區地下120m淺層地熱能總容量約合447萬噸標準煤,通過地埋管換熱,冬季可供暖總面積107平方公里,夏季可制冷總面積81平方公里。若沂河新區全區開發使用淺層地熱能,一年可節約標煤約260萬噸,相當熱源價值約5億元,年可減排二氧化硫約2萬噸,減排氮氧化物約56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20萬噸,減排懸浮質粉塵約7500噸,減排灰渣量約9萬噸,節約環境治理費約2.6億元。
“淺層地熱能應用對象主要為住宅類、辦公樓類、賓館酒店類、廠房學校類、大跨度場館車站類等不同類型。”地礦七隊水文地質所主任李付全表示,本次勘查將為沂河新區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實現節能減排、打造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樣板奠定堅實基礎。
的確如此。如今,走進沂河新區寇屯村,我們可以看見已有地源熱泵工程處于運行階段,運行效果良好,為地熱空調的推廣提供了成功范例。
“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聚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這條主線,繼續堅守地質報國的初心使命,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持續推動淺層地熱能開發項目高質量實施,努力在地熱清潔能源的開發與推廣過程中彰顯能力本領,以實際行動為雙碳目標貢獻地質力量。”地礦七隊黨委書記、隊長李兆營表示。
通訊員 李卉 馮雪立 李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