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綻笑顏
——永州市金洞管理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紀實
陳程 袁波 劉福華
76萬畝林海,波瀾壯闊。
跋涉奮斗征程,蕩氣回腸。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永州市金洞管理區肩挑“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任,筑牢綠色屏障,助推綠色富民,加速綠色崛起,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林業與富民產業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
綠水青山綻笑顏。目前,金洞森林覆蓋率87.73%,林木蓄積量387萬立方米。近年來,榮獲“中國楠木之鄉”“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等10余項“國字號”榮譽稱號。
美麗山城金洞城區全景
呵護生態,筑牢綠色屏障
“鋸樹時蟲子下雨一樣掉落,要不是管理區快速組織滅殺,我們的損失可就大了。”盡管已過去8個多月,金洞管理區林農談起去年那場雀麗毒蛾森林蟲害,仍心有余悸。
去年7月,全省最大面積雀麗毒蛾森林蟲害突然來襲,專家組評估蟲害總面積約8萬畝,其中達到成災標準約1萬畝。金洞管理區黨委、管委班子緊急部署,啟動應急預案,在專家組指導下,采用無人機和人工噴灑藥劑實施空地一體防控精準撲殺。短短10多天,森林蟲害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在金洞綠色發展史上,增添精彩一筆。
一場滅蟲護林攻堅戰,彰顯了金洞管理區呵護綠水青山的決心和實力。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金洞,前身是全省最大的國營林場——永州市金洞林場,2006年設立金洞管理區,與金洞林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
“綠色是金洞最亮的底色,生態是金洞最大的優勢,林木是金洞最好的資源。”金洞管理區黨委書記陳莉說,“我們要勇挑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擔,進一步擦亮綠色底色,筑牢綠色屏障。”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金洞以“林長制”“河長制”促進“林長治”“河長治”,通過實施“創衛工程”“創濕工程”“創森工程”等,全面加強森林、濕地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
從管理區到鄉鎮、分場到村組、護林哨所構建了完善管護體系,實行“區領導包鄉鎮、分場,鄉鎮、分場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組,組長、黨員包農戶,農戶和護林員包山頭地塊”的“五包”責任制。時刻繃緊防火弦,在高火險天氣實施“五個天天”措施,即“手機短信天天發、電視廣播天天講、防火喇叭天天響、宣傳車輛天天跑、護林人員天天巡”。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預防與控災結合防治森林病蟲害,推行聯防聯治、無公害防治,確保了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0.3%以內、檢疫率達100%。
全力投入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生態修復治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專項整治和集中執法行動,共關閉破壞生態環境的礦點13處、采砂場9個、冶煉廠4個、養殖場5家。狠抓水、氣、土污染防治項目,完成了城鄉垃圾收運工程,購置垃圾轉運車13輛、建成垃圾收集池1526個、購置無害垃圾收集桶3750個,全區城鄉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
金白河是金洞人民的“母親河”,濤濤流經金洞全境。曾因非法采礦采砂、亂排亂倒等,破壞了這條河的生態環境,河水變質,一度被群眾戲稱為“黃沙河”。
2015年起,金洞對金白河啟動生態修復,開展非法采石采砂、畜禽養殖、城鎮餐飲油煙、道路揚塵等環境綜合治理,關停采砂場,拆除沿河畜禽養殖場,清理水面漂浮垃圾,清運流域內生活垃圾,興建農村“三格式”化糞池,打造秀美沿河風光帶。“黃沙河”一變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觀河。
如今,金洞實現連續35年無重大、特大森林火災發生,空氣質量保持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優良率100%,地表水27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I級水質標準,空氣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平均高達1900個。
因地制宜發展水利事業
勇蹚新路,助推綠色富民
三公壘瀑布群景區,層層疊疊的瀑布飛珠濺玉,美不勝收;楠木主題公園,歷500余年滄桑的“楠木王”昂揚挺拔,氣勢如虹……勝景醉人。4月8日,已兩次感受金洞美景的鄰居縣域祁陽鄒女士,再次邀約10余名閨密,自駕來到金洞,寄情山水,樂而忘返。
三公壘瀑布群景區負責人高榮華說,盡管受疫情影響,但每逢節假日旅游高峰期,景區云溪里民宿客房、餐飲仍供不應求。去年國慶期間,該景區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
金洞曾長期以來以經營杉木為主,進入21世紀,隨著替代產品增多,杉木市場逐漸低迷,林農們遭遇守著“寶山”沒飯吃的窘境。
“敢于破局,才能走出困境,走進新天地。”金洞管理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曾海波介紹,近年來,管理區放大生態優勢,做足“林業+”融合文章,大力發展以楠木為主的珍貴樹種產業和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蹚出一條由“綠”變“富”、具有金洞特色的產業新路。
“一棵楠木脫貧,三棵楠木奔小康”成為現實。金洞管理區林業局局長劉金紅算了一筆經濟賬:僅育苗、造林、撫育、管護所使用的勞動力,加上對珍貴樹種培育的獎勵,就可為林農人均年增收1600余元。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杉木人工林大徑材、閩楠大徑材、杉木-閩楠混交林、風景林近自然改造”四種成功森林經營新模式。
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方興未艾。建設提質金洞漂流、三公壘瀑布群景區、楠木主題公園、白果市紅色景區、楠木灣畔民宿、云溪里民宿等多個重大旅游項目,生態旅游名片越擦越亮,特色旅游畫卷越繪越美。
“十三五”期間,金洞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1億元。2021年更上一層樓,全年接待游客8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7億元。
各地還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點綠成金”助推鄉村振興。特色種養掀熱潮,興辦各類種養合作社112個,發展高山有機蔬果、水稻、中藥材、野生茶等4萬余畝,放養土蜜蜂3000余箱,養殖黑山羊、黃牛、藏香豬等2萬余頭,覆蓋1735戶6923名脫貧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苗木種植上臺階,培育珍貴苗木基地,發展楠木、香樟、紅豆杉等珍貴樹種苗木5000余畝,年產苗木1000萬株,年產值2000萬余元。南竹低改跨大步,先后在野株源、白泡廻、紅日山、白果市等10余個村實施了1萬多畝的南竹低改項目,覆蓋近2000戶脫貧戶,通過竹筍加工,每戶平均年增收5000余元。
在金洞管理區金洞鎮小金洞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奉和春正在泡前不久剛生產的野生“明前茶”待客。“太香了,真是太香了,還帶有濃郁花蜜香,真是不可多得的好茶!”贊嘆聲聲中,慕名而來的冷水灘區茶莊老板陳先生,一杯茶還沒品完,1680元一斤的茶葉,就毫不皺眉地購了3斤。
奉和春介紹,當地黨委、政府近年來把野生茶產業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扶持,村里成立小金洞將軍崖野生茶加工專業合作社,建起年產干茶1200斤的加工廠,讓深藏深山的野生茶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葉子”。今年清明前,僅加工廠收購鮮茶葉就為本村和周邊村民們增收近40萬元。
綠水青山正一步步變成金洞老百姓的金山銀山。綠色經濟助推下,2021年,金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0.5%。
天藍地綠風景更美
奮斗不止,加速綠色崛起
三月暖春,行走在金洞管理區“一號線”——金牛公路,路兩側楠木成蔭、花草簇擁;幾米開外相伴而行的金洞“母親河”——金白河,碧波蕩漾、綠映兩岸。工人們正在公路內側山坡下加緊種植南竹,不時見到挖掘機在河岸邊繁忙作業修筑河堤,緊鑼密鼓打造“金白河生態廊道示范線”百里畫廊。
打造“金白河生態廊道示范線”百里畫廊,是金洞管理區決策者高瞻遠矚,推進金洞加速綠色崛起的行動之一。
綠色崛起,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金洞管理區確定以“一核兩區”為總攬,即突出生態保護核心,打造碳匯經濟先行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
今年3月1日,金洞吹響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沖鋒號,推進生態制度完善、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社會和諧、生態文化繁榮。
以永州市委、市政府支持開展碳匯經濟先行區建設試點為契機,金洞深入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打造湘南地區“最大楠木景觀”,擴大森林碳匯儲備;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多領域多層級低碳零碳化發展模式。
3月10日,金洞管理區在金洞第一中學新建校址舉行義務植樹活動,黨員干部揮鎬揚锨種植楠木、桂花樹100余株,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風景。
在見縫插針“增綠”中,金洞注重扭轉林分結構單一,經營模式粗放的不利局面,加速換檔升級,培育楠木等高價值林木,向新時代林業高質量發展進軍,促進林木增值、林地增效、職工和林農增收、森林質量和景觀效果提升。
去年完成造林改培1.47萬畝,造林更新3950畝;其中珍貴樹種造林占比國有達100%,集體、個人超80%。近年來,新造、改培以楠木為主的珍貴樹種面積近3萬畝,目前全管理區珍貴樹種培育總面積近10萬畝。
在此基礎上,打造“金白河生態廊道示范線”百里畫廊,將金牛公路建設成為景觀層次豐富的“美麗公路”,沿途布局“漂流主題、紅色旅游、楠木文化、生態文化、高端民宿、康養休閑”六大旅游產業集群,將以楠木為主的珍貴樹種產業和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串珠成鏈”,彰顯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與此相呼應,打造金洞鎮、曬北灘生態康養旅游區和鳳凰、石鼓源鄉農業觀光及旅游產品加工區旅游發展格局。逐步將金洞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著名旅游度假目的地,實現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30億元的戰略目標。
綠色崛起,未來可期。金洞上下正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奮進在將金洞建設成綠色生態新金洞、森林提質新金洞、康養度假新金洞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