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2024金融街論壇熱議:養老金融如何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近日,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分論壇上,眾多嘉賓共議養老金融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從養老金的儲備到監管,再到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等都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當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的多層次體系。
與會者的共識是,該體系對第一支柱過度依賴,導致公共財政負擔重;第二支柱制度設計存在不足,覆蓋面過窄;第三支柱剛起步,規模發展較緩慢。
全國社?;鹄硎聲崩硎麻L、黨組成員武建力表示,最近出臺的延遲退休政策對于進一步提高國家和個人的養老財富儲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我國養老財富積累與滿足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還有差距。
武建力說,與第一支柱相比,當前企業年金覆蓋人數,只相當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6%左右。另外,個人養老金領域初期的規模發展也比較緩慢。
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蔡希良建議,增強第二支柱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企業來參與。對于廣大非購稅納稅人群,取消參與個人養老金領取時繳納3%個稅的要求,減輕中低收入人群、靈活就業人群的負擔,增強第三支柱的吸引力。
“要引導居民樹立大財富觀念和養老儲備意識,在不改變家庭資產總量的情況下,主動調整家庭財富結構,提升養老資產占比。”蔡希良說,當前我國居民儲蓄率高達40%,截至今年上半年,居民存款余額達到14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近10萬億元。從一般儲蓄向養老儲備轉變,還有較大的空間。
蔡希良認為,房地產在我國居民家庭財富中占比高達70%。可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研究制定住房、返鄉抵押貸款政策,在不改變老人居住條件和生活習慣的情況下,能有效盤活居民資產,解決養老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
武建力表示,監管機構和市場投資主體要同向發力,從本金、收益、期限復利三要素著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夯實養老財富儲備。
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廣義上約10萬億元,規模相對較小。以儲備基金規模占養老金支出的比例衡量,全國社保基金僅夠支付養老基金7個月左右的支出,養老金規模占GDP的比重不到10%。上述指標與OECD(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較大的差距。
“只有做大養老財富儲備規模,夯實社會保障基礎,居民消費才沒有后顧之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管理著6.5萬億元養老金的投資運營,在武建力看來,用好這些資金,不僅讓居民有底氣消費,也可轉化為耐心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此外,養老金作為長期資金,持股周期長,交易頻率低,能弱化短期情緒和投機行為對市場的擾動,有利于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繁榮穩定,反之也利于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當前,我國養老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權益資產的投資比例僅占10%左右,遠低于國際水平約30%到50%。
武建力建議,進一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的規模和比例,以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整體收益率。同時加快推動各類養老金管理機構建立長周期的考核機制,以3-5年的維度進行績效評估和考核激勵,讓長期資金理念能夠真正落地。
蔡希良提出,可探索“養老金融+養老服務”“養老金融+健康管理”等模式,通過金融與產業的深度協同,來破解養老產業低盈利帶來的發展難題。養老產業投資金額大,回收期長,運營效益不高,但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也能夠創造長期穩定的運營收益,與長期資金能夠形成較好的互動效應。
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海生表示,第三支柱作為普通大眾自愿參與的養老金儲備,發展的關鍵在于市場機構能否提供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金融產品。要從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等方面,滿足民眾的多元化需求,不斷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和服務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