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谷為民命。
2021年,云南省打贏“十四五”糧食安全“第一仗”,在過去一年交出了合格答卷。2022年,我省將繼續奮斗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云南貢獻。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云嶺大地春耕備耕忙,為不折不扣完成全省糧食播種面積6287萬畝以上、產量1930萬噸以上目標任務而努力。
確保面積只增不減努力提高單產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需要真正見效。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要確保面積只增不減,我省已將糧食生產目標下達給各地。區別于往年的是今年將旱稻和大豆擴種面積一并分解給了各地。今年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要動真碰硬的,各地要盡快把糧食種植面積落實到具體鄉鎮、具體村、具體主體和具體田塊,而且必須是可查驗的,絕對來不得半點虛假。
近幾年,我省糧食單產穩步增長,2021年達到307公斤,但相較于全國仍低80公斤,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針對這一發力點,我省將開展良種、良技、良法聯合攻關,著力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強化代耕、代種、代防、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帶動全省大面積均衡增產。2022年,我省將開展糧食生產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行動,建設稻谷、玉米、馬鈴薯示范基地各10萬畝。
這幾天,在綠春縣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忙碌的身影,他們應農時,搶春播,拉開了春耕備耕工作的序幕。大水溝鄉牛倮底馬村委會龍碧下寨村民小組黑皮沙一家正忙著撒秧育秧。
“以前我家一直采用水田育秧技術,但是成活率和出產率都相對較低;現在,鄉黨委政府安排技術人員向我們推廣旱育秧技術,我家秧苗的成活率和出產率都提高了。同樣面積的水田,以前五成的產量,現在達到了十成。”黑皮沙說。
“這幾年我省在雜交稻旱種、多年生稻方面科研成果顯著,尤其是雜交稻旱種技術已經成熟。去年推廣達到了20余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不少地方農民歷史上首次吃到了自己種的稻米,不僅增加了收入,內心獲得感幸福感也增強。”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深挖增產潛力,繼續實施雜交稻上山行動,推廣面積擴大到50萬畝。省級層面做好種子保障,各地落實地塊,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旱稻種得下去,產得出來,著力開辟我省口糧安全的新途徑。
我省氣候優勢明顯,四季都可種可收糧食,冬春鮮食玉米、馬鈴薯是我省又一大特色。2022年,全省各地將深挖潛力,組織群眾搞好冬春生產,做到多種一畝是一畝,多種一茬是一茬。
夯實耕地基礎加快水利配套建設
在鳳慶縣營盤鎮干塘村的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里,挖機、大型微耕機機聲隆隆,開挖、平整出高穩產農田一片片。村民們忙著開挖引水溝,平整土地,澆灌農作物,修建烤煙房。
干塘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湯李強說:“春節過后,干塘村組織群眾復工復產。完成春耕備耕面積535畝,涉及人口1000人以上。抓好苗點建設面積35畝,現在鋼架棚已經全部完工,水路、電路也已全部完成。”
今年,在耕地保護方面,我省農業農村部門將有三件緊迫事。
我省要全面完成48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各地立足于早,抓好設計、招標等前期工作,牢牢把握主動權。今年要建立獎優罰劣機制,省級對配套資金高、指標任務完成好的州(市)在分配下一年度任務時給予傾斜支持,對工作不力、指標任務完成不好的州(市)予以通報約談,并適當扣減中央和省級建設補助資金。”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整治農田亂占耕地建房。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整改一起,決不能手軟。
妥善處理好“非糧化”問題。我省將嚴格落實中央政策,區別地塊性質,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其他一般耕地則要避免一刀切,影響特色產業發展,影響農民增收。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和風險防范制度,防止破壞耕地,擅自改變耕地用途。
保證糧食穩產的基礎上,2022年我省還將擴大油料生產。將實施50萬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150萬畝糧豆輪作、20萬畝糧油輪作,確保2022年大豆和油料播種面積達到610萬畝以上。
為保障今年春耕備耕工作順利推進,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省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動實施3個大型灌區、12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60.97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122萬公斤,新增節水能力1014萬立方米,為全省糧食安全奠定基礎。今年,也將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進度。采取通報、約談、調度及現場督導等方式,督促大中型灌區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3個大型灌區和12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按時完成投資計劃任務。新開工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全面助力云南糧食穩產豐產。(云南網 記者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