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追蹤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131家增長到2023年的375家。其中,新晉獨角獸企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新增超級獨角獸企業每年保持10家左右。
近年來,獨角獸企業憑借著高成長性、高估值等特征,已然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和“源動力”,因而獲得政策層面大力支持。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北京、廣州、深圳、武漢等地先后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進一步整理有關政策內容發現,發揮金融資本對獨角獸企業的支持作用成為各地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資本對獨角獸企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積極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機構加大對獨角獸企業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利用資本市場服務體系,為獨角獸企業上市融資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借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滿足獨角獸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等。
多地出臺扶持政策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穩步提升,創新體系日益完備,孕育了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報告》顯示,我國獨角獸企業除了在數量上呈現顯著提升態勢,在規模上也出現了大幅增長。據悉,2016年至2023年,我國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由近5000億美元持續攀升至超1.2萬億美元,在2020年首破1萬億美元。
此外,我國獨角獸企業分布的賽道不斷拓寬、科技創新屬性持續提升、分布區域愈加廣闊。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3年,我國獨角獸企業賽道從22個增至39個,八年間獨角獸企業從模式創新為主逐步轉為技術創新引領。同時,獨角獸企業分布的城市從16個增加至56個。
我國獨角獸企業成長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就迫切需要政策層面進行有力的統籌規劃。比如,4月份,安徽發布《安徽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獨角獸企業培育行動。聚焦新領域和新賽道,加大發掘擁有“獨門絕技”“硬核科技”的獨角獸(潛在)企業,建立獨角獸(潛在)企業培育庫,統籌項目、基金、人才、平臺、場景等創新資源,“一企一策”精準服務。鼓勵國內外投資機構、咨詢機構、孵化器、社會組織等專業機構積極挖掘和培育獨角獸(潛在)企業,并根據機構發揮的作用和成效給予支持。8月份,湖北印發《關于支持培育發展獨角獸企業的若干措施》,圍繞“開展動態化培育發布”“實施精準化政策支持”“提供常態化跟蹤服務”三方面提出18條具體舉措,旨在培育發展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產業鏈條長的獨角獸企業。
記者進一步梳理各地頒布的政策舉措發現,金融資本的重要性被頻頻提及。例如,6月份,江蘇印發《關于積極培育獨角獸企業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持措施》提出,引導商業銀行、創投機構開發針對獨角獸企業的專項融資產品,通過“貸款+外部直投”等模式,為獨角獸企業提供長周期、低成本金融支持。
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看來,金融資本助力企業創新與研發,還能幫助企業應對風險,貫穿企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是獨角獸企業實現快速成長、保持創新活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及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重要支撐力量。
融資呈“低頻、大額”特征
當前,部分獨角獸企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融資承壓的情況。
《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0年,新獲融資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為76家、82家、114家、91家、116家,2021年數量達到頂峰,為192家;2022年,新獲融資獨角獸企業數量減少至137家,2023年進一步減少至106家。同時,融資呈現“低頻、大額”特征。
郭濤認為,獨角獸企業融資承壓或緣于全球經濟形勢的波動、貿易摩擦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等因素,使得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更加謹慎,對獨角獸企業的評估標準也更為嚴格。而融資呈現“低頻、大額”特征則反映出投資者更加注重對優質獨角獸企業的集中投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傾向于將資金投向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成熟商業模式和廣闊市場前景的企業,以降低投資風險并獲取更高的回報。
《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3年,獨角獸企業從模式創新為主逐步轉為技術創新引領。2020年以來,集成電路連續三年成為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的賽道。此外,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賽道也是獨角獸企業較為集中的領域。
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獨角獸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技術、市場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性。強大創新力推動獨角獸企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和無法替代的市場優勢,進而吸引投資者。
宋向清認為,除了企業提升核心創新能力外,還需要政策層面為其發展開辟“綠色通道”,在財政、信貸、人才、技術等多領域提供支持,促進獨角獸“潛力股企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