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向“四極”前沿發展
來源標題:統籌推進“硬投資”和“軟建設”——全國“兩重”建設掃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回顧2024年全球科學研究的軌跡,向“四極”前沿發展的態勢尤為清晰。仰觀宇宙之大,太空探索掀起新高潮;俯察細微之妙,基因編輯技術開辟攻克頑疾新篇章;縱橫天地之闊,深地深海留下人類探索印記;跨學科融合之廣,人工智能多點開花推動創新浪潮。
向極宏觀拓展:追星逐月問蒼穹
“韋布空間望遠鏡探索宇宙黎明”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借助韋布空間望遠鏡,科學家今年宣布觀測到迄今最古老黑洞、螺旋星系結構、宇宙早期星系的誕生……作為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它正幫助人類持續擴展對宏觀宇宙的探測。
被譽為“宇宙觀測的神奇之眼”的射電望遠鏡也在助力人類太空探索。4月,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首批低頻天線在澳大利亞安裝,將有助于回答宇宙演化等科學問題。“中國天眼”FAST已發現超過1000顆脈沖星,對理解脈沖星的形成和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2024年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攝的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月背的模擬動畫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人類月球探測也摘得碩果。5月啟程、6月歸來的中國嫦娥六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壯舉。相關研究填補了人類多項認知空白,如發現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獲得首份月背古磁場信息等。
火箭是人類走向太空的“橋梁”,相關技術在2024年取得多項突破。美國“星艦”首次驗證了“筷子夾火箭”的回收技術,有望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日本新一代主力運載火箭H3火箭、歐洲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阿麗亞娜6型火箭也都試射成功。
尋找外星生命是人類經久不衰的太空夢。木衛二被認為是太陽系內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的“最佳地點”,10月美國航天局“歐羅巴快帆船”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將研究木衛二的冰面下海洋中是否存在生命。
向極微觀深入:鉆堅研微探未知
在微觀方向,能改變細胞深處遺傳物質的基因編輯,還有更深層次的粒子物理,都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
通過使用基于CRISPR-Cas系統的“基因剪刀”,科學家現在能夠編輯人類基因并以此治療疾病。當選英國《自然》雜志2024年年度十大人物的中國風濕病專家徐滬濟,嘗試用經“基因剪刀”改造后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科學》雜志也將CAR-T細胞療法列入今年十大突破,認為其開啟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的新篇章。
針對艾滋病這一醫學難題,荷蘭研究人員3月發現,利用“基因剪刀”能清除受感染細胞內艾滋病病毒,為治愈艾滋病帶來希望。
再向微觀深入,人類還在探索深層的物質結構和物理規律。8月,中國科研人員主導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一種新的反物質超核——反超氫-4。這是迄今實驗發現的最重的反物質超核,有助于探索正反物質對稱性。
12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稱該機構科學家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探測到了反超氦-4的首個證據,為進一步揭示反物質的奧秘提供了新線索。
向極端條件邁進:尋根溯源訪極限
黑暗、高壓、冰冷的深海是一個充滿未知與風險的世界。8月起航的中國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載十余名中外科學家探索深海,有力推動了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研究。
2024年8月18日,“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下潛出水。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
深地通常是指地殼深部及以下的區域,包括從地殼深部延伸到地幔上部的范圍。一個國際研究團隊8月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大西洋海底鉆取到了迄今最深的地幔巖芯,這一長達1268米的地幔巖芯將有助于更多了解陸地巖漿活動、地殼形成等。
除了探索自然界極端環境,人類也在通過實驗模擬一些極端條件。模擬太陽核聚變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11月,最新一批由中國公司承制的ITER部件包層屏蔽模塊首批產品運往法國,標志著中國在聚變堆建造所需的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人工智能潛力大
近來,人工智能成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在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中,都有人工智能專家獲獎,成為“跨界”大贏家。在生命科學方面,人工智能可幫助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助力孤獨癥早期篩查、輔助開發原創新藥。
202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約翰·霍普菲爾德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杰弗里·欣頓。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人工智能以及柔性材料、生物傳感器等技術的發展,推動腦機接口技術走向實用化。8月,美國腦機接口公司“神經連接”表示,已完成該公司第二例腦機接口設備人體移植,接受移植者在術后用意念控制光標、玩電子游戲等能力增強。
“具身智能”則可以將人工智能賦予機器人。在北京舉行的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種可適應不同環境和需求的機器人亮相。特斯拉公司今年展示了最新版Optimus人形機器人,它具有在工廠中行走、分揀電池等能力。
當前,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全球科研向“四極”前沿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有望助力未來提升生產力,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標簽:
相關閱讀
-
-
-
-
-
-
-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這里產“工業之米”:小螺絲“擰”出400多億元大產業
說起緊固件,許多人可能會發懵,但說起它家的老大——螺絲,肯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包括螺絲、螺母、...
2024-1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信部:前11個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947億元 同比增長2.6%
據工信微報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23日,工信部發布2024年前11個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前11個月,通信業...
2024-12-24 -
-
-
-
-
-
-
-
-
精彩推薦
閱讀排行
相關詞
- 沃爾沃XC90
- 中國交通500企業發展指數正式發布
- “攬儲大戰”升級,錢存哪里最劃算?
- 2024年12月中旬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20種產品價格上漲 28種下降
- 車企破產了,車主怎么辦?三大問題待解
- 11月多項貨運指標創新高 凸顯我國經濟活力持續向好
- “銀發經濟”的風吹來,商業綜合體如何應對
- 抓契機 掘商機 育新機——中國跨境電商“跑”出加速度
- 財政部:2025年要支持擴大國內需求 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 財政部:我國明年將從5個方面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 明年如何“穩住樓市”?如何貫徹落實?專家解讀
- 5分鐘多出的歡樂,這些學校是怎么做到的
- 年夜飯、民宿預訂火爆 春節倒計時你準備好了嗎?
- 今年來10余個省份上調標準 最低工資標準如何調整
- 數說“新”變化丨盡覽好“風光” 一組數據讓你了解新疆新能源
- 2024年度城市天氣“最”榜單揭曉 看看你家上榜了嗎?
- 11月份國家鐵路發送貨物量3.5億噸 日均裝車超19.4萬車 創歷史新高
-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云端”七十載
- 新疆溫泉: 冰雪與溫泉的邂逅
- 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6萬家 擁有發明專利數32.74萬項
- 注意!河南兩地2025年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
- 天九老板云注冊用戶突破550萬 夯實企服領域領跑者地位
- 為什么新房瓷磚要做美縫?美縫劑十大品牌好用嗎?
- 為何“睡得深”有助“記得真”
- 我國最大“沙戈荒”光伏項目成功并網
- 首批四只科創板人工智能ETF獲批
- 面試由AI面試官進行,算法要不要公開?外掛怎么應對?
- 別讓網絡“爛梗”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
- 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火爆 年內融資金額已超820億元
- “祖沖之三號”超越傳統超算 量子計算發展提速
- 環境智能型育種新策略 助力作物高產穩產
- 人工智能落地醫療場景勢頭強勁
- 創新為翼,中國數字貿易高飛遠翔
- 合肥蜀山經開區:軟件產業筑基 “放飛”數字經濟
- “具身智能”加速人形機器人“進化”
- 西藏今年新增5G基站7035個
- 搶灘新藍海車企跨界布局機器人賽道
- “狂飆”兩年,大語言模型已至拐點?
- 大灣區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
- 瞄向垂直行業賽道 AI大模型加速精細化落地
- 以“電算協同”助力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 我國科學家建立生成式模型為醫學AI訓練提供技術支持
- 搭建數字藝術舞臺 2025 DA SHOW國際數字藝術聯想大賽啟動
- 外國人員來華“說走就走”
- 上海將積極推動赴臺團隊游
- 過境免簽延長至10天,上海如何接好“第一站”
- 教育行業首個彩墨屏產品上市 小猿學練機重新定義教育智能硬件
- “中國游”持續爆火吸睛,入境游市場快速復蘇
- 外交部:歡迎各國朋友來中國體驗“出圈”的文化產品
- 超7億人次!我國民航市場因何創出歷史新高?
- 反向馴化大數據殺熟?讀懂幽默背后公眾的期待
- 第26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公布票價 這些人免票
- 南航:讓航班成為外籍旅客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 這座“柚”香“柚”甜的小城,有何致富密碼?
- 別讓假測評誤導真消費
- 更年期失眠怎么辦
- 我國將大力推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
- 多元創新培育現代零售體系
- 動起來 別讓血栓“拴”住健康
- 自行加大感冒藥量致急性腎衰
- 享受冬日溫暖 當心隱藏的風險
- 冬吃甘蔗好處多 生吃熟吃皆宜
- 兒科專家這份“家庭用藥指導”請收好
- 山西隊“雙殺”衛冕冠軍展現黑馬實力
- 尼古拉斯·戈珀30歲不設限
- 約基奇三雙、威少準三雙,掘金1分險勝國王
- 完美“雅思”:從冠軍開始,以冠軍告別
- 國足冬訓強化球員體能儲備
- 加入德國穆爾豪斯俱樂部 林高遠將征戰乒乓球歐冠
- 雄鹿奪NBA杯賽冠軍 字母哥賽后直言“任務還未完成”
- 中國三大球 少年強則成年強
- 北汽男籃主場大勝江蘇隊
- “十五運·十五城”北京站活動舉辦
- 讓高校院所與企業“聯上姻”
- 退休教師依然可以余熱生輝
- 四川“政、校、企”共商對策助力技能人才供需適配
- 成長的點滴在這里都有印記
- 用好推薦影片 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 這所小學把地方特色非遺項目編入體育課
- 建好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 建好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 AI為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打開一扇門
- 青海強化社會成人教育培訓監管
- 多家銀行普通金融債發行利率降至2%以下
- 提示加強債券投資穩健性 央行約談部分金融機構
- 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政策優化
- 多家銀行優化外幣鈔匯服務
- 銀行分紅的智慧:如何平衡股東回報與自身發展
- 年末攬儲壓力加大 理財規模守住30萬億元吃勁
- 堅守合規初心 | 杭州銀行連續四年獲評外匯業務合規與審慎經營“A類”行
- 普惠金融新篇章 華夏銀行與小微企業共繪發展藍圖
- 杭州銀行計劃發行債券 優化資負結構降低資金成本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 浙商銀行成都分行成立十八年:金融長卷里的向善墨香與高質量發展的歲月交響
- 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穩步推進 多個城市收購存量房項目落地
- 全國10余個城市收購存量房項目落地
- 第九屆中國國際砂石骨料大會舉辦
- 11月BHI回落 建材家居消費需求仍持續釋放
- 陸銅華:創新驅動 引領家居建材行業向“綠”而行
- 老宿舍“爆改”人才公寓,巧用市場盤活舊資產
-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 安踏、海信接連拿地 土地市場迎來“新勢力”?
- 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工具有序落地
- 全國10余個城市收購存量房項目落地
- 上市現場“開撞”,風云A8L補貼后9.49萬元起
- 引領未來駕駛體驗,寶馬首創視平線全景顯示明年量產
- 上市現場“開撞”,風云A8L補貼后9.49萬元起
- 引領未來駕駛體驗,寶馬首創視平線全景顯示明年量產
- 低空經濟如何行穩致遠
- 阿維塔完成C輪超110億元融資 擬于2026年IPO
- 低價內卷得不償失
- 極越汽車危機一周 售后服務遠景成憂
- 11月汽車產銷創歷史新高 政策促進“兩頭”市場走俏
- 組建全球第三大車企有戲?本田、日產合并談判中
- 2024年我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 中國核電在運在建規模升至世界第一
- 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
- 成品油年內最后一次調價窗口將啟 或繼續擱淺
- 寧德時代攜手行業共建換電生態 明年將自建1000座巧克力換電站
- 中國石化建成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項目
- 新型儲能:如何避免“內卷式”競爭
- 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交付
- 以“電算協同”助力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 新能源金屬期貨“上新”多晶硅
- 10天過境免簽政策力推外籍旅客入境游進入兩省游階段
- 讓傳統村落更有“煙火氣”
- “氣象+旅游”探索融合新路徑
- 外國“Z世代”游學刺桐城
- 浙江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口岸增至6個
- 興化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游客一次入境多重體驗
- 外國人員來華“說走就走”
- 上海將積極推動赴臺團隊游
- 過境免簽延長至10天,上海如何接好“第一站”
- 力促多元化轉型 納米比亞又迎油氣大發現
- 水資源稅改革助推綠色轉型
- 金礦勘查實現新突破
- 以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
- 電動汽車供電設備將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
- 沙特大力開發天然氣資源
- 2024年我國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 中國核電在運在建規模升至世界第一
- 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
- 成品油年內最后一次調價窗口將啟 或繼續擱淺
- 央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穩定市場預期
- 多家銀行密集發布風險提示:辦理貸款不收取中介費、手續費等費用
- 年內23家上市銀行獲重要股東增持
- 筑牢科技金融強支撐
- 觸摸養老事業的金融溫度
- 財政貨幣政策明年要有更多務實舉措
- 迅速登場!已有銀行上線指數基金
- 中信銀行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