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海西新聞網訊(青海日報 記者劉法營張洪旭)如何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梁柱”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廣廈”?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圍繞打造國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傾力構建特色鮮明、綠色低碳、結構優化、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發展新模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輪齊驅”。
今年以來,海西州立足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努力穩定鹽湖化工在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加快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步伐,全面提升資源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水平,強化以鹽為重點的主要資源循環利用,以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產業配套,延伸和拓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綠色低碳循環型產業集群“落子有聲”。并通過加快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建立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激勵約束機制,不斷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實現資源產出效率大幅提升。
通過加大工業園區新型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條件,增強園區綠色發展承載能力和保障能力。同時,針對各工業園區主要發展方向、基礎配套水平、區位產業優勢等,實施了一批集聚要素的基礎設施配套項目,以及數據中心、工業物聯網等“新基建”提升項目,生產性配套設施和環保基礎設施同步乘勢而上,推動園區綠色發展“硬環境”得到全面優化。
與此同時,強力打造生產要素供應鏈,支持企業優化工藝、降低成本,全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園區工業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引進一批創新型、龍頭型、基地型循環經濟產業項目,為全面形成綠色低碳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新動能、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