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永州協同創新跨區域聯動發展座談會”。(資料圖) 永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中新網永州3月25日電 (唐小晴 陳巍)東莞市頂好手袋皮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皮具箱包設計、生產加工、電商銷售。經湖南永州市“三引(引商、引才、引客)”東莞小分隊牽線,該公司董事長一行赴永州藍山縣參觀考察營商環境、政務服務制度、投資優惠政策和配套服務后,與藍山縣當場達成投資協議。
“從考察到簽約不到8小時。”公司董事長文家濤說,他們將在藍山建設標準廠房、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產品展示區等。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預計年產值可達3億元以上,年創利稅500萬元以上。
這是永州將引商、引才、引客深度融合,積極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效之一。
永州市“引商引才引客”小分隊授旗儀式。(資料圖) 永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地處湘南的永州與廣東、廣西毗鄰,是環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城市,坐擁東盟、泛珠三角、中部、泛北部灣“四大經濟圈”黃金疊加地,素有“沿海的腹地,內陸的前沿”之稱。
如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歷史機遇,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取得新成就?
永州的做法是,在全省率先組建“引商引才引客”小分隊,將商才客深度融合,同步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招客引流,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選派年輕干部“闖”灣區。永州重點選派優秀年輕干部組建5支引商引才引客小分隊,奔赴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等灣區一線,常駐大灣區承接產才轉移,同時以園區為載體,推進永州與大灣區協同創新,充分發揮永州空間載體優勢和大灣區在產業園區運營管理、產業資源整合方面的優勢,建立“孵化在大灣區、產業化在永州、研發在大灣區、生產在永州”的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
永州積極推動與大灣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現已與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建研發平臺;大力建設科創飛地,與大灣區科創平臺合作建立離岸孵化中心和科創飛地平臺,在大灣區建立科創飛地平臺4家,聯合孵化中心2家,10余家在孵企業圍繞永州產業發展的瓶頸開展技術攻關。
針對后發地區引人留人難的重點難點問題,永州突出“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柔性引進方式,精準對接大灣區人才創新成果的轉化需求和永州產業鏈布局的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創中國“院士專家永州行”活動,已成功對接華裔科學家陳小茹博士團隊赴永州開展科研指導。
深圳小分隊在深圳科技園洽談項目合作條款。(資料圖) 永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截至今年2月中旬,永州市共創建農業類國家級星創天地5家、省級科創平臺23家,省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4家、創業孵化平臺9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園176個;深入實施“基層人才創業支持計劃”“鄉賢人才回歸工程”,累計回引7500余名經濟能人返鄉創業。
“永州與大灣區合作具有廣闊空間。近年來,我們推行‘大灣區所需+永州所長’和‘永州所需+大灣區所長’模式,全面加強與大灣區的對接合作,取得較好成效。”永州市委書記朱洪武表示。
數據顯示,近兩年,永州引進投資2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13個,其中95個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占比達44.6%。在科技創新方面建立合作,形成“研發在大灣,生產在永州”的“科創飛地”模式,目前全市企業、院校同大灣區建立了一些聯合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
記者了解到,聚焦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構建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興產業的發展格局,永州分別在深圳、東莞舉辦制造業招商引資暨招才引智推介會、電子信息產業暨鄉村振興招商推介會等,并廣泛摸底建立了大灣區優秀鄉賢人才庫,靶向引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
除與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對接,一些合作發展潛力較大地區,永州也在強化合作。在對接東盟方面,永州將積極搶抓RCEP簽署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機遇,加大對東盟的開放合作力度,鞏固擴大東盟市場,拓展開放空間。“永州還將用好‘紅色’‘古色’‘綠色’資源,推進文生旅深度融合,建設文化生態旅游名城,爭引更多優質項目、高端人才、先進技術。”朱洪武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