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2022年7月,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碼頭,歐洲貿易航線的“美途馬士基”集裝箱貨輪解纜起航。(圖源:新華社)
【編者按】
(相關資料圖)
近段時間,國際社會反對“去風險”的聲浪漸高。德國《明鏡周刊》日前以《如果“去風險”反而自亂陣腳》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對華政策中“去風險”本身就會造成不小的風險。國際社會對“去風險”的本質、危害看得越來越清楚。海外網推出“‘去風險’才是真風險”系列評論,此為第三篇。
————————————
美國又伸出了遏制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黑手”。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限制美國主體投資中國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美國打著“去風險”的幌子在投資領域搞“脫鉤斷鏈”,實質就是搞逆全球化、去中國化,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嚴重損害中美兩國乃至世界工商界利益。
美國政府近期頻頻派高官訪問中國,口口聲聲稱無意對華“脫鉤”,可實際上遏制打壓中國一點不手軟。這項行政令禁止美國對中國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領域進行投資,并要求美國投資者向美國政府通報對其他類型半導體以及人工智能的投資,還禁止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參與被禁止的交易。《紐約時報》報道說,美國以前從未嘗試過對流入中國的投資進行這樣的限制。《華爾街日報》評論稱,美國這項行政令雖然看似僅針對具有軍事等關鍵尖端技術,實則意在重新安排美國資本和專業技術的流向,使其遠離美國最大的全球競爭對手。可笑的是,美國在不遺余力打壓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的同時,卻試圖用“去風險”的話術迷惑、安撫“反脫鉤”力量,捆住中國反制的“手腳”,再次暴露了美國“既要壞事做絕,又要好處占盡”的自私霸道。
為實現一己之私,美國割的不僅是本國企業的“肉”,更加劇了世界經濟割裂的擔憂。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經濟界對拜登簽署對華投資限令感到擔憂。德國工商聯合會外貿問題專家福格爾巴赫表示,歐盟應“防止美國的投資限令對歐洲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近段時間以來,美國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之實的種種舉動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擔憂。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認為,有關針對中國“去風險”的聲音,會導致更加碎片化和“脫鉤”的世界經濟,“一個碎片化的全球經濟將把世界分裂為相互競爭的區域集團”。德國《明鏡周刊》刊文稱,“去風險”聽起來比“脫鉤”更溫和,是一個漂亮的口號,但會制造更多風險。
事實上,當美國政府打著“去風險”的旗號不斷給世界經濟制造風險時,中國卻在不斷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穩定動能。2023年上半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4萬家,增長35.7%。發達國家對中國投資保持增長,法國、英國、日本、德國投資分別增長173.3%、135.3%、53.0%、14.2%。更值得注意的是,引資質量持續提升,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長7.9%,占比提升3.9個百分點達到39.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增長28.8%。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穩定之錨、國際金融安全避風港、跨國投資的優選地,不斷以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當今世界,不合作是最大的風險。世界各國唯有攜手合作、求同存異、團結與共,才能不斷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發展,才能共同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美國時下極力鼓噪對華“去風險”,本質上仍未跳脫出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對抗的邏輯怪圈,但亦如“脫鉤論”已被掃入歷史垃圾桶一樣,“去風險”的破產也只是時間問題。(陳洋)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