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時間里,“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被曝解散、欠薪、裁員、關店。
7月28日,有消息稱,每日優鮮融資未能交割成功,公司宣布解散,并開始以各種方式裁員。
次日,有媒體報道稱,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否認跑路傳言,公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所有高管全部在北京。報道稱,徐正一直在尋找新的融資,也在試圖尋找買家,正在努力尋找出路。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每日優鮮全國所有門店均已閉店,各城僅保留有次日達業務云超特賣。
雪上加霜的是,從年初開始,陸續有供應商爆料被每日優鮮拖欠貨款和押金。背后也反應出每日優鮮的經營困境。
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分別凈虧損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2021年年報至今未發,據其此前預計,2021年凈虧損可能超過37億元,以此計算,4年累虧損或超過100億元。
昔日融資近100億元的資本寵兒,如今面臨退市風險,將成為資本市場的棄兒。7月28日晚間,每日優鮮美股盤前跳水,一度跌超40%。數據顯示,從上市至今,每日優鮮股價從高峰期的近百美元跌至7月28日收盤價0.135美元,總市值暴跌98%,超過30億美元憑空蒸發,市值僅剩下3186萬美元。
極速達業務全國關停,拖欠供應商貨款
7月28日,一段疑似每日優鮮內部的音頻曝光。這則音頻中,每日優鮮被曝出清退大部分員工。同日,多地用戶發現,每日優鮮首頁出現置頂公告,稱配送時間最快為次日達,每日優鮮正式變成“隔日優鮮”。
對此,每日優鮮工作人員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云等業務不受影響。由于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截至今年6月底,每日優鮮在全國13個城市有前置倉站點,隨后3天內連續關閉了9個城市業務,到了7月28日,每日優鮮極速達業務全國關停,各城僅保留次日達業務云超特賣。
取消極速達送達服務而保留次日達,意味著每日優鮮將不再需要在各大城市開設大量門店以確保配送網絡,而是僅需要在省會城市設立倉庫,就能夠基本實現次日送達。
長江商報記者嘗試在每日優鮮APP上下單,并使用了多個地址,但到了支付環節,會顯示“抱歉,本單購買的商品在當前地址下無貨。”聯系客服,也是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陸續關店,每日優鮮的用戶也開始急速下滑。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每日優鮮APP今年4月的活躍人數達到最高點的1357萬,到了6月,活躍人數為807萬。兩個月時間數據銳減550萬,退回到了2020年的平均水平。
每日優鮮于2015年首創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一度引領行業。這種模式是把平臺上的商品提前儲備于用戶居住地附近1公里-3公里內的前置倉里,解決生鮮到家最后一公里難題。在2019年,每日優鮮業務覆蓋約20個城市,最高峰時擁有約5000個前置倉。
但隨著門店的不斷擴張,前置倉這種高履約成本模式的燒錢弊端暴露無遺。每日優鮮CFO王珺曾公開表示,在公司已經全面盈利的背景下,每年仍需要8億美元的外部資金用來布局前置倉以及研發等。
每日優鮮面臨的資金問題已顯而易見。從去年年底開始,每日優鮮回款出現問題,目前供應商端拖欠的金額超過八位數。
每日優鮮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消息不是第一次傳出。根據每日優鮮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每日優鮮尚未支付的供應商欠款為16.52億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34%。每日優鮮的供應商除了生鮮食品相關供應商之外,還有外包配送公司和營銷服務提供商。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劉俊斌教授表示,每日優鮮前期建立了較大服務規模的前置倉并有管理人員,成本就會居高不下,影響利潤,如果危機處理不及時,也許會造成更大的困局。在業務方面可能沒有更廣泛的與傳統零售企業合作,形成了“重資產”,影響了現金流量。
持續虧損年報難產,行業競爭加劇
這些風波背后,曾為“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每日優鮮早已深陷泥潭——股價長期低于1美元、存有退市風險、財報延遲發布。
2014年12月,每日優鮮獲得5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2015年5月,獲得騰訊領投1000萬美元A輪融資,此后又獲得多輪融資,其中不乏騰訊、老虎環球基金、浙商創投等知名機構。
2021年6月,每日優鮮在美國上市,正式成為“社區零售數字化第一股”。以此發行價計算,每日優鮮IPO募資額約為3億美元,IPO市值為32億美元。
但在加速擴張的同時,虧損加劇。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的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
而2021年的年報“難產”,截至目前都未能公布,根據此前其預計,2021年凈虧損可能超過37億元,相當于平均每月虧損超過3億元,算下來,4年累計虧損或超過100億元。
由于遲遲無法交出財報,且由于股價長期低于1美元,每日優鮮還收到了納斯達克的警示函。
持續虧損下,每日優鮮只能靠一貫的路徑依賴去尋找新融資。近日,每日優鮮曾宣布與山西東輝集團簽訂了戰略投資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山西東輝集團計劃向每日優鮮進行價值2億人民幣的股權投資。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2020年疫情也加速了生鮮電商的競爭白熱化,各電商巨頭紛紛搶占新賽道,而對于一些中小生鮮電商來說,發展的空間就越發有限。每日優鮮面對的是叮咚買菜、天天果園、多點、樸樸等同賽道者競爭外,還要面對社區團購的夾擊,另外加上頭部電商平臺京東、阿里、拼多多、美團等的入局,結果也似乎也已經預料到了。
“得生鮮者得天下”,近年來,生鮮電商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截至2022年4月底生鮮電商相關企業總注冊量達27047家,從2017年增長近3倍。生鮮電商也出現多種經營模式,外部企業紛紛入局,行業競爭加劇。
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化,生鮮電商一路走來頗為艱難,在經歷多次洗牌后,能夠存活下來的所剩無幾。2016年,本來便利等10余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2020年易果生鮮也走向破產重組,總負債達到23億元。
“生鮮電商的突破在于整個市場的市場化過程”,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虎東表示,生鮮賽道也不算是什么新模式,和當初剛起來的電商被市場追捧的邏輯是一樣的。只是生鮮賽道對產品的品質要求較高,所以做起來不是很好做。而且冷鏈市場的大環境,我國本來就比較弱,所以單靠生鮮電商自己殺出一條血路,基本上很難,因此生鮮電商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冷鏈市場的一個痛點的反映——基礎設施、冷鏈裝備、冷鏈供應鏈等,都有很大的痛點需要解決。因此生鮮電商的突破,不能單靠生鮮電商自己,在于整個市場的市場化的過程,需要全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