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出產的純牛奶涉“丙二醇”質量問題,麥趣爾(002719.SZ)近期也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7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分析,麥趣爾純牛奶中檢出丙二醇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香精所致。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對麥趣爾相關違法行為立案調查。
7月4日,麥趣爾再度發布公告稱,公司深表自責,誠懇向廣大消費者道歉。
此前,針對兩批次純牛奶被曝出抽檢不合格,麥趣爾在6月30日深夜發布公告稱,對所涉4月21日、5月7日公司生產的兩批次純牛奶產品,已進行下架、封存,并積極受理消費者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麥趣爾的公告,當地監管部門已進駐麥趣爾,檢測機構對相關產品開展了全面的抽樣檢測工作。
目前,麥趣爾已停止純牛奶生產,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產品;對已購買不合格純牛奶的消費者,承諾無條件退貨、退款。
近年來,麥趣爾因網絡營銷火起,“好喝”成為麥趣爾牛奶的標簽,麥趣爾業績也因此擺脫虧損狀態。2021年,公司營收為11.46億元,同比增長30.93%;凈利潤為1845.75萬元,同比下降65.01%。據悉,麥趣爾純牛奶業務約占其總營收的一半,麥趣爾預計此事項將影響公司階段性經營業績。
資本市場上,麥趣爾7月4日盤初一度跳水觸及跌停,7月5日,麥趣爾報收7.2元/股。而此前麥趣爾還曾因利潤虧損一度被冠上*ST的“帽子”。
下架牛奶產品停止純牛奶生產
7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分析,麥趣爾純牛奶中檢出丙二醇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香精所致。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對麥趣爾相關違法行為立案調查。
同日,麥趣爾官方微信發布《關于“麥趣爾純牛奶不合格”情況核查進展的溝通函》,該公司表示,不合格產品系在純牛奶和調制奶兩種品類生產切換過程中未能有效清洗產品罐線的殘留調制奶,導致調制奶中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含丙二醇成分)混入純牛奶。
7月4日,麥趣爾發布公告再度致歉稱,將積極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調查處理,不拒絕、不逃避,主動承擔企業責任。目前公司已停止純牛奶生產,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產品,并承諾對已購買不合格純牛奶的消費者,無條件退貨、退款。
同日,長江商報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搜索“麥趣爾”時,只能找到麥趣爾品牌的奶啤、大列巴等產品,已不見牛奶產品的任何蹤跡。
公開資料顯示,丙二醇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常用在化妝品、牙膏、香皂、染發劑中,也用作防凍劑,還用于玻璃紙、增塑劑和制藥工業,長期過量食用丙二醇可能引起腎臟障礙。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丙二醇是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也是允許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和食品用香精中允許使用的溶劑。但國家明確規定丙二醇不得在純牛奶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丙二醇事件曝光后,麥趣爾提醒投資者稱,公司純牛奶業務占整體營業收入約50%,預計此事項在整改期間將對純牛奶業務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可能影響公司階段性經營業績。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受“香精奶”風波影響,7月4日,麥趣爾股價下跌,開盤3分鐘股價下降幅度超過7%。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如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在三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可能觸及其他風險警示。
為進一步了解麥趣爾對涉事產品的處理以及后續整改情況,長江商報記者多次嘗試撥打麥趣爾的企業電話,但截至發稿前,其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實控人家族深陷資金泥潭
事實上,麥趣爾這個品牌最初的產品,其實是烘焙系列食品,并非牛奶。
據悉,麥趣爾的創始人為李玉瑚,1938年出生于山東,由于家庭經濟困難,24歲就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計。由于缺乏路費,李玉瑚一路乞討才到達目的地,之后一度以幫助新疆當地農民務農維生。
1989年,李玉瑚籌集5000元創辦了一個生產食品的小工坊,靠著兩間平房、一臺舊烤爐、五名工人,生產餅干等簡單的糕點。
彼時,新疆的食品工業幾乎為零。靠著過硬的質量,突出的品牌意識,麥趣爾在這個藍海市場迅速崛起。2002年,麥趣爾又將業務拓展至乳制品,形成烘焙產品+乳制品雙主業模式。
2014年1月28日,麥趣爾登陸資本市場。按照上市當日收盤市值33.49億元計算,合計持股54.58%的李玉瑚家族身家超18億元。從此,李玉瑚家族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億萬富翁家族。截至2021年年末,麥趣爾的實控人仍為李玉瑚家族——合計持有公司43.85%股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麥趣爾登陸資本市場后,李玉瑚將接力棒交給三個兒子,李勇、李猛與李剛。在“勇剛猛”三兄弟運作下,很快出現了問題。
二代接班的李氏三兄弟,上市之初就開始資本運作,其中最知名的一筆,便是2015年收購浙江新美心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將業務范圍外拓至浙江。
但并購帶來的增長并沒能持續,三兄弟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也改善不大,甚至還因為一些投資項目,陷入到糾紛之中。
相關投資事宜甚至影響到了控股股東的流動性。
根據麥趣爾2021年報,公司控股股東、李氏家族的主要持股平臺麥趣爾集團,通過股票質押融資5.5億元,主要用于“補充流動、償還債務”。
與此同時,麥趣爾實控人家族早已深陷資金困境。企查查顯示,麥趣爾集團是被執行人和失信被執行人,涉及司法案件25宗。作為“老賴”,麥趣爾集團今年5次被限制高消費,其法定代表人李玉瑚也被限制高消費。甚至,麥趣爾集團還欠著國家稅務總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稅務局143.74萬元稅款。
錯失奶源投資潮盈利能力不濟
事實上,上市后麥趣爾的高光只維持了1年。2015年,麥趣爾實現營業收入5.18億元,同比增長61.23%;歸母凈利潤7124.98萬元,同比增長71.96%。此后,公司營業收入連年增加,但盈利能力卻每況愈下。2016年、2017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降至2811.24萬元、1883.55萬元。
到2018年、2019年,麥趣爾連續虧損2年,凈利潤分別為-1.54億元和-6946.49萬元,其證券簡稱一度從麥趣爾變成了*ST麥趣。
直到2020年,麥趣爾將發展重心重新放回乳制品業務,最終實現凈利潤611萬,但這樣的扭虧并不能持續,2021年業績再度下滑,在營收高達11.46億元的背景下僅盈利1845.75萬元,同比驟降65.01%;甚至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僅385.37萬元,同比再降27.62%。
對于近幾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麥趣爾每年都能找到“托辭”,但在外界看來,無論公司盈利能力不濟還是此番深陷丙二醇風波,都與公司經營決策脫不了干系,尤其是自建牧場遲遲未能建成、奶源自給率低,以及不夠理智的并購發展路徑。
早在2002年就開始進軍乳制品行業的麥趣爾,一直以來奶源自給率極低。到公司IPO時,終于準備自建牧場,提高自給率。
據彼時的招股書,公司擬使用募資6205萬元用于“2000頭奶牛生態養殖基地建設項目”,且該項目自2012年開始建設,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27.96%,預計2016年7月31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然而,到2016年底,該項目完成進度僅30.94%,預計達產時間延長至2019年12月31日。三年之后又兩年,直到2021年12月,該項目才完工。
對比來看,以同在新疆的乳企天潤乳業為例,其近年來持續擴大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規模,通過現代化的養殖保障奶源供應。截至2021年末,天潤乳業共擁有18個規模化養殖牧場,牛只存欄3.54萬頭,全年生產優質鮮奶16.44萬噸,奶源自給率約67%。
盡管麥趣爾最終建成牧場項目,但已然錯過國內乳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此前在業績說明會上,公司高管坦言,“公司目前奶牛存欄5200頭,青年牛較多,約15%泌乳牛,現每天產奶30余噸。而如果達到日產鮮奶400噸的目標,需要全群25000頭左右。公司奶牛養殖尚處于初級階段,牛群結構也在逐步調整過程中,因此奶源自給率還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