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京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在開幕式上表示,目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已形成覆蓋水、大氣、固廢、土壤、環境監測、生態修復、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的工程、技術、裝備與服務體系,產業營收規模突破2.2萬億元。在產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從業單位總數的90%以上,吸納80%以上的就業人員,創造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對產業發展的營收貢獻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
據統計,20年來,我國環保技術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產業標準供給持續加大。2024年,我國環境技術專利申請量超過10萬件,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環境技術進步獎累計獲獎項目超過200項。
“20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成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核心支撐力量。”曲久輝說,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脫硫脫硝、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移動源尾氣凈化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水環境治理成果同樣令人矚目,膜技術、生態修復、智慧水務等技術加速推廣應用,2024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首次超過9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接近99%,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處理處置方面,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接近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60%。
環境監測儀器國產化取得重要進展。曲久輝說,常規環境監測儀器均已實現自主生產,質譜儀等高性能監測儀器國產化進程開啟。傳統環境監測儀器與遙感、5G等新一代數字監測技術和AI技術融合發展,構建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體系。
在環保展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AI人工智能實驗室就是環境監測儀器國產化的典型代表。該實驗室由全自動水質分析儀器、全自動水質流水線、智能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統組成,可開展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水質監測“9+X”指標的監測分析。系統還預留開放式端口,可接入國內外廠商多種全自動水質分析儀,并支持多種水質指標監測自由組合,可實現重金屬等多指標水質監測分析。目前,該實驗室已在浙江省杭州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地安裝運行,實現了實驗室檢測“采樣—運輸—倉儲—檢測—分析”全流程自動化。
曲久輝說,20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增強,已成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這20年是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最快、發展最好的20年。”曲久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