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高質量發展系列觀察——積極培育新職業 助力新經濟新業態持續發展
當今社會隨著新經濟、新業態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職業不斷涌現,助力新經濟新業態持續發展。
9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發布。其中明確提出: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及時發布新職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新職業應運而生。2024年,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口腔衛生技師、工業互聯網運維員、會展搭建師、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19個新職業發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盧愛紅指出,新職業是相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而言的,主要是指沒有收錄進大典里的新的職業序列。新職業具有兩個基本內涵,一是社會經濟運行中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人員在從事這個職業,二是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
1999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目前,大典經過了兩次修訂。2022年最新頒布的大典,將我國現有的職業分為8個大類,收錄1639個職業。
新職業的發布,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對新職業信息進行征集、規范和發布,可以提升新職業的社會認同度,擴大勞動者的就業選擇空間——
在上海浦東軟件園,人工智能訓練師楊洪旭正在訓練一個能自主識別銀行電匯申請書的人工智能(AI)模型。
在湖南省長沙縣黃花鎮衛生院內,95后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盛思敏正在依次詢問九旬老人各類問題。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成為許多養老服務相關工作的一個基礎環節。
“及時征集發布新職業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對接。發布新職業、開發新標準,可以為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設計和教材開發等提供依據和參照,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盧愛紅表示,“而且有利于推動新業態健康發展。通過制定相關標準規范,引導新職業健康發展,從而推動新業態更加規范化、專業化。”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建設,持續動態調整職業分類體系,意義深遠。
業內專家指出,未來,應加快新職業標準和培訓基礎資源開發,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依托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院校等開發新職業標準或評價規范。同時,加大新職業基本職業培訓包和培訓教材開發力度,大力促進新職業從業人員能力提升,讓不斷涌現的新職業更好助力新經濟新業態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