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
5月25日,位于湖南湘江新區的同有科技存儲系統及SSD研發智能制造基地項目首次采用大跨度盒式結構進行主體施工,該項目在百米高層建筑內疊合起一個個工業廠房,讓制造業企業廠房“上樓”,一座“摩天工廠”正拔地而起。
(相關資料圖)
在桐梓坡西路麓谷妙盛產業園內,多家工業企業正開足馬力忙生產。該廠房共3層,每層達8米,每平方米最大荷載達1噸,能充分滿足重型工業上樓的要求;西側建立了垂直貨運通道,貨車可搭乘電梯上樓運輸卸貨,真正實現“工業上樓”。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工業上樓”正在成為未來產業集聚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這種新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還解決了產業配套問題,讓廠房的“上下樓”變成產業的“上下游”。
貨車可坐升降設備直接上樓
麓谷妙盛產業園是巨星集團投資建設的新型大跨度裝配式多層廠房,占地68畝,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項目共有3層,每層面積2.6萬平方米,層高8米,最大跨度23米和15米,每平方米最大荷載可達1噸,能充分滿足重型工業上樓的要求。”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采用最新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僅用3個月便建成投用,目前已有多家工業企業入駐生產。
有著“中國空心樓蓋之父”“中國專利第一人”之稱的巨星集團總裁邱則有介紹,“工業上樓”是將傳統鋪開的扁平式廠房轉換為高層工業廠房的垂直化空間形態?!安煌趥鹘y模式下在單層工廠中進行生產,‘工業上樓’是在高層廠房中進行企業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的新型工業樓宇模式。”邱則有說,巨星集團擁有12大創新裝配式技術,尤其是其自主研發的網梁板框架結構系統,能實現免模板、免支撐、免次梁,同等荷載條件下比混凝土結構建設工期縮短50%,現場用工減少60%,綜合造價節省20%以上,實現綠色智能建造“更快更好更省”的目標。
“跟普通的摩天大樓最大的不同是,多層工業廠房的重型設備對于層高、荷載、空間、跨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甭垂让钍a業園一家新能源電池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方便設備和產品運輸,廠房充分考慮垂直物流、場地物流等問題,貨車可以直接通過液壓升降設備上到2樓、3樓,而且樓層之間還能隔絕震動、噪聲等影響,免除企業的后顧之憂。
百米盒式工業樓宇拔地而起
28日,在湖南湘江新區青山路,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全球首例百米高層盒式結構工業樓宇同有科技項目正拔節生長。目前我國盒式結構在施項目最高5層,該項目建成后高達22層,有望“裝”下一整條產業鏈企業,構建實現上下游企業“上下樓”合作的工作新場景。
同有科技項目是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長沙)重點項目,建成后將涵蓋軟硬件研發、生態適配、大規模存儲系統、SSD智能制造和存儲產業孵化四大功能。項目由中建五局總建筑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瑛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基于鋼筋混凝土新型空間網格盒式結構共同設計的百米高層疊合型大跨度建筑。
“高層疊合型大跨廠房是未來工業建筑新形態,為上樓盒式結構?!敝薪ㄎ寰趾嬖O計院院長賀麗菱介紹,“工業上樓”盒式結構是一種能有效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和安全性的建造模式,以立方體或長方體盒子的形式構建整個建筑物,具有較高的空間效率和良好的結構強度。
同有科技項目采用這一模式,在滿足建筑規劃限高100米和使用凈高要求的情況下,相較于傳統廠房結構、同等用地面積,可增加約33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主樓空間使用率可提高約13.65%,有效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在傳統廠房工業用地容積率難以超過2.0的大環境下,同有科技項目建成后容積率有望達到3.0。同時,通過集約化總體布局,將擁有更多空間用于打造獨有的企業形象景觀空間。
“不僅能裝進生產線,還能辦展覽、打籃球、建游泳館,實現上層是生產線、下層是大型運動場館和多功能廳的多元化功能拓展。”中建五局項目負責人曹文建介紹,這一項目的施工支撐體系設計非常復雜,因為疊合大跨結構目前沒有專門的計算軟件,所以團隊使用承載力性能一般的常規模型進行計算模擬,施工時再采用承載能力更高的材料,保障大跨度廠房承載力。
打造完整綠色智能建造政策體系
近日,“綠建新材 筑夢未來”綠色新材料新技術發展趨勢研討座談會在麓谷巨星創業基地舉行,30多位湖湘建筑行業上下游企業家、專家、業界精英,共同探討當下建筑行業的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前景以及“工業上樓”等話題。
隨著工業用地愈發緊張,如何用更少的地做更多的事,提升工業用地利用率,成為不少園區和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在長沙部分園區,企業通過“工業上樓”向天空“要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 所謂“工業上樓”,是一種讓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生產的新型產業空間模式。與傳統“平攤式”的廠房相比,“工業上樓”不僅能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減少企業投入,也能實現產業鏈協作以及不同產業對接融合。
“ ‘畝產論英雄’是工業領域的概念,實質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產出?!笔姓泵貢L張躍先介紹,眼下工業領域和建筑領域都不再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要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戰略。“長沙正處于綠色智能建造試點的重要機遇期,綠色新材料與數字新技術正在引領一場建筑領域的大變革,必須通過以創新舉措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智改數轉’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為助推“工業上樓”,長沙將圍繞綠色新材料、數字新技術在招投標、工程計價、科技創新、技術評價、人才培育等領域的配套要求,推動部門協同,制定土地、規劃、金融、科技等方面支持政策,形成從零散到整體的智能建造政策體系。同時將“專精特新”與綠建新材企業納入行業鏈體系,出臺綠色智能建造“專精特新”“綠建新材”類企業的評價辦法;通過融資支持、財政引導、EMPC聯合體、市場拓展、技術創新等政策“組合拳”,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建立一批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創基地,助推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