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在未來半個月時間里正式上線。
7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介紹,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建設方案,牽頭組織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目前相關建設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在7月擇機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展上線交易。這意味著,未來的兩個多星期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正式上線交易。
為何電力行業首先被納入?
根據此前消息,首批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是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據測算,首批納入碳市場的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
為何全國碳交易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趙英民給出了兩個原因:一是發電行業直接燒煤,所以這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把發電行業作為首批啟動行業,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二是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
趙英民指出,除了發電行業以外,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核查工作也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經委托相關的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有關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下一步,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氣候投融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方碳市場逐步過渡
此外,上述2225家發電企業在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后,將不再參加地方碳市場的交易,避免同一個企業既參加地方碳市場又參加全國碳市場的情況。
趙英民介紹,從2011年10月以來,國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到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自從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建設全國碳市場以后,生態環境部的工作重點就轉向確保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有效運行,而地方的碳市場也要逐步地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盡管具體過渡的時間表、路線圖還要根據全國碳市場發展、根據地方試點實際情況進一步研究,但在全國碳市場建立的情況下,生態環境部將不再支持地方新增碳市場試點,現有試點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同時做好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的相關準備工作。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推動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法規、標準、管理體系。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