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一方面,世界經濟進入到下行通道,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單邊主義開始抬頭;另一方面,我國新增了“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中都有關于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硬性指標,這勢必會對我國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經過40年的改革高速發展進入到新時代,到了一個大轉折、大轉型、大調整的時候。雙循環與國際化不僅僅是疫情的原因,而是未來長期戰略的抉擇。碳達峰與碳中和則是我國新的發展目標,因此,要整合各種資源,加速綠色、智能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有效推動新格局的構建和發展。”7月2日,在雁棲湖研究院、中制智庫聯合主辦,阿拉丁控股集團旗下阿拉丁文化傳媒集團承辦的第三屆雁棲湖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央企業智庫聯盟創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彭建國表示。
中國地大物博,國土遼闊,東中西發展不平衡,循環余地很大,經濟韌性很強,而且國民經濟體系、工業體系都非常完備。
彭建國建議,未來,要堅持綠色化和智能化兩個方向,依靠改革和創新兩大動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通過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提升企業內生動力,通過國有+民營混改,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整合各種資源,加速綠色、智能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有效推動新格局的構建和發展。
建立雙循環優勢
“當前,國際形勢十分嚴峻,經濟、政治等因素對我國出口產生一定影響,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立足國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以國內循環的優勢促進國際雙循環。”彭建國表示。
據了解,早在2008年,我國就開始刺激內需,也改變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2001年,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曾達到67%,到2020年對外依存度降至32%,為我國當前的雙循環做好了基礎。
“在雙循環中,我國的產業轉型至關重要,需要引入一種機制,使得高科技能夠有效的變成主導產業,但這個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這需要金融發揮保障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
在他看來,科技推動新產業需要新的金融業態進入,但傳統金融業態很難完成一個國家產業快速有效力的升級換代,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現代金融體系。
“要加快資本市場多領域改革,改善國內上市公司結構,讓高科技企業成為市場主體;要建立現代金融體制,形成多元性金融業態,確保有效資本流入高科技領域,規避傳統金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發展金融科技,重構金融運行秩序;發揮金融的作用,能夠有效推進對外開放和科技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吳曉求表示。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原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看來,在呼吁加快金融改革與創新的同時,還應該加快國企改革與創新。
在他看來,在市場經濟中資金的配置是個動態的市場過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前,全社會資金已經基本自由流通的情況下,要實現有效的資金配置,企業特別是規模大的國有企業是主體,其活動原則必須堅持市場準則;作為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要堅持穿透管理的金融創新原則,使金融市場持續不斷發展,保持活動的動力。
“特別是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要求下,需要百萬億級的投資,這是個好多年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因此,新的改革至關重要。”夏斌表示。
雙碳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從我國正式確立“3060”目標之后,我國的經濟方向就進一步向低碳傾斜。
當前,中國碳排放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處在上升的通道過程中,因此,我國的時間緊、任務重。
“但跟過去西方國家相比,現在面臨的綠能技術進步得多。比如在過去十年里,光伏發電,因為材料價格、轉換率的提高,每度電的成本下降了90%,這樣的成本下降速度,使得未來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綠能替代,用綠色能源替代目前的化石能源的速度方面,或許比我們預想的要更快一些。”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金融司、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
當前,中國減碳的難題,正是未來的機遇所在。比如,由于中國的能效比發達國家低,因此未來的方向之一是把這個差距彌補,碳排放或將下降20%以上。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力推進節能技術的創新,工業節能、交通節能、數字節能、生活節能等,也能夠加大節能力度,加快綠能替代,推進全社會綠電電氣化和電動化,倒推雙碳目標的實現。
同時,建設綠色低碳城市、社區、鄉村和建筑,加大植樹造林和森林碳匯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是環保和碳減排,要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電氣,逐漸替代化石能源,就要構建系統的激勵體系,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此外,還應該在綠色基礎上大范圍推進全社會電氣化、電動化,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對化石能源,特別是對海外化石能源的依賴,在這個領域也構建以內循環為主的能源格局,這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都有重大貢獻。
在徐林看來,一個容易忽略的點在于,城市鄉村的規劃和建設應該用碳中和的理念進行,比如城市的建筑使用節能建筑,光伏發電、儲能技術進一步提高,分布式能源就可以大面積推行。
“還要建立一種機制,使得這樣一種生態建設的投資行為獲利,讓不同產業領域愿意對此進行創新。當前,中國已經在投入力量,而且也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一個制造業的項目如果能進行智能化、數字化的改造,基本上可以產生20%到30%左右的節能效益,這種節能效益就是碳減排效益。所以未來整個產業領域都面臨生態文明的創新,包括綠色低碳技術、數字智能化改造。”徐林表示。
他建議,未來,應明確激勵目標,激勵節能,激勵綠能,激勵碳匯建設,激勵創新;全面實碳排放額度控制和分配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碳交易機制;強化綠色金融和碳金融的服務,激勵更多的綠色影響力投資,提高綠色低碳領域直接融資的比例;完善、修改先行的一些政策制度,使得現行的制度和政策對碳減排產生正向性、一致性的激勵;建立碳減排的評估體系;構建全球化的綠色低碳領域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