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怎么走,風向標PMI最為敏感。我國6月的先行指標PMI顯示,當前經濟增長動力仍然強勁。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PMI、非制造業PMI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9%、53.5%和52.9%,比上月回落0.1、1.7和1.3個百分點,但均持續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繼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在紅塔宏觀首席分析師李奇霖看來,6月PMI的實際增長高出預期值。在居民消費持續溫和復蘇和年中促銷活動等因素的帶動下,需求回暖明顯。
“預計隨著價格向基本面回歸,對需求的抑制因素將逐步緩解,需求擴張將進一步加快,這會后續的增長帶來了動力。”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大宗商品價格也得到了控制,原材料價格環比大幅下跌,受此影響,小型企業PMI回升明顯,企業補庫存大幕開啟。
穩步修復
從制造業PMI分項指標來看,新訂單指數終結了自3月份以來的持續下降趨勢,6月份環比上漲0.2個百分點至51.5%,顯示原材料價格漲勢減緩,市場需求的加快復蘇,經濟增長仍有韌性。
尤其是消費品制造業新訂單指數環比大漲3.5個百分點至54.6%,從而帶動消費品制造業PMI上升至近5個月的高點。
“新訂單回升體現的是國內居民消費在穩步修復,比如京東618累計下單金額超3438億元,創下新的紀錄。消費回升帶動消費品制造業經濟景氣度上行,6月消費品制造業生產新訂單指數為54.6%,高于上月3.5個百分點,紡織服裝服飾新訂單指數也在56%以上,需求擴張加快。另外,受疫情影響,新冠疫苗、檢測試劑等防疫抗疫物資需求旺盛,醫藥行業的新訂單指數也在56%以上。”李奇霖表示。
程強表示,國內需求顯著回暖,推動生產和需求均有所擴張,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社零消費有一定前瞻意義。
不過,進出口指數有所下降。數據顯示,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8.1%,低于上月0.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認為,這表明制造業國外訂貨量回落。其中農副食品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新出口訂單指數低于43.0%,回落幅度較大。
盡管新出口訂單有所降低,但在李奇霖看來,這并非由于需求減弱,而是由于廣東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因為疫情,廣東省部分地區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影響,外貿企業會減緩接單。當前,美國等國對中國的生產依賴度依舊會維持高位。不斷上行的航運價格指數指數也能夠體現目前出口需求還是有支撐的。
不過,在部分分析師看來,出口增長高位回調是多種因素決定的,仍需高度重視。比如著力增強擴大內需政策的實際效果,切實推動市場需求持續回暖,支持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鞏固經濟全面回升向好的基礎。
企業向好明顯
一個好消息在于,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出現了明顯的緩解。
“近期出臺的一系列‘保供穩價’政策效果顯現,制造業價格快速上漲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使得6月份LME銅下跌了8.7%、SHFE鋅下跌了3.7%,SHFE螺紋鋼雖然上行了1.9%,但依舊低于4月份水平。”李奇霖表示。
與之對應的是,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均由升轉降,分別為61.2%和51.4%,低于上月11.6和9.2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與出廠價格指數的差值也明顯減小,上下游企業和大中小企業的利潤分配壓力降低。因此,6月小型企業PMI回升明顯,環比上漲0.3個百分點。
在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看來,這是6月最突出的變化。
原材料價格漲勢減緩,有利于穩定市場需求。在原材料價格壓力減輕的時候,原先因為價格上漲不敢補庫存的企業也會開始謹慎的增加庫存。數據顯示,原材料庫存在6月的時候相比于5月上行了0.3個百分點,企業的產成品庫存相比于5月也上行了0.6個百分點。結合來看,企業或在主動補庫存,這和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相一致。
“我們認為國內經濟有望維持韌性,經濟下行壓力可控。”李奇霖表示。
在李奇霖看來,隨著廣東疫情過去以及國內疫苗接種的快速推進,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后續廣東生產經營活動的恢復,也會對經濟形成支撐。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有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單邊上漲的可能性已經很低,原先不敢接單的企業可能會從新接單,企業可能會進一步補庫存。此外,疫情在海外蔓延,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再次出現新一輪疫情,中國出口份額有望維持高位,加上海外經濟接力復蘇,中國出口需求有望維持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