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有“醫靠”,幸福才能更牢靠。縮小城鄉醫療水平差距,促進醫療資源全面均衡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廣西南寧市青秀區積極探索醫療資源供給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路徑,不斷推進醫療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為基層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醫療幫扶。
中西醫藥房、治療室、公共衛生服務室……在青秀區劉圩鎮那床村衛生室里,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畫面,各類醫療器械被有序地安放在干凈整潔的治療室中,藥房涵蓋各類疾病用藥,村里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可以直接到衛生室刷醫保卡取藥,不再需要去到鎮上就醫。
“阿叔,最近身體有沒有不舒服?上周給你開的降壓藥按時吃了沒有?”近日,那床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周兆藝又開始了每周固定的“家訪”,只見他提著藥箱,騎上電動車,穿過彎曲的山路前往患者家中,為行動不便的監測患者測量血壓,了解患病村民的最新情況。“平時有點小病小痛周醫生都會很耐心地為我們檢查、治療,知道我腿腳不方便就親自到我家來幫我看病,多虧有他我的身體才這么硬朗。”一提到周兆藝,那床村的村民們都忍不住夸贊。經過多年積累,周兆藝如今已經十分熟悉村民健康的基本情況,且經常對村民進行慢性病隨訪、開展衛生知識宣傳工作,有效保障了村民的身體健康。
為留住像周兆藝這樣的村醫人才,青秀區建立了“鄉聘村用”鄉村醫生體制,通過行政、人員、業務、藥械資產、績效考核和財務六統一的村醫管理新模式,實現城鄉醫療一體化管理。據周兆藝介紹,在統一化管理之前,村醫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收入微薄,所以他處于“半農半醫”狀態,即村民需要看病的時候就出診,空閑的時候就務農。如今,一體化管理實施后,不僅是鄉村醫生的職責、準入及退出機制有了規范,且村醫基本工資及保險待遇也得到了落實,極大地提高了他作為鄉村醫生的職業認同感和從業安全感。
據悉,目前,青秀區共有37個村衛生室、67名“鄉聘村用”醫生,已實現每個衛生室都有專業醫生坐診的目標。下一步,青秀區將繼續完善鄉村醫生培訓機制,讓鄉村醫生定期參加高水平的培訓和進修,提升臨床能力和業務水平,為村民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莫鴻鯤陸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