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多地公布了2022年度審計工作報告,其中既反映了一些區域內個性化問題,也存在共性挑戰。比如部分政府投資項目建設滯后、資金使用管理不規范、監管乏力等問題就在多地報告中出現。在當前經濟復蘇關鍵期,政府投資項目更應充分發揮穩投資、擴消費、補短板的重要作用,尤須千方百計做實做優。
底子要實。項目質量是決定項目效能的關鍵。有些項目開工后效率低、問題多,正是因為匆匆上馬準備不足。前期存在“想當然”,落地后才發現行不通。有統計顯示,項目決策階段成本一般僅占工程總成本5%左右,但對總成本的影響卻能達到80%以上。因此,在前期籌備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謀劃論證,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深入研究可行性和必要性,精挑細選出真正的項目“好苗子”。同時,要善于傾聽和吸收多方意見,不忽視和排斥反對質疑之聲,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研判,真正做到心里有底。在實際操作中,讓項目“卡殼”的往往是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某地建設水渠景觀提升工程,動工了才發現原有排污管道老舊需要改造,只能停下來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如果前期能有更多實地勘察調研,這些問題應該能避免。因此,一定要把前期工作做足,加強系統謀劃和細節考量,在動工前努力排查問題和隱患,使設計和實際情況更貼合。
管理要優。政府投資項目往往參與主體和環節較多,周期普遍較長,完善管理機制尤為重要。審計發現,部分政府投資項目存在資金挪用或閑置、運行監管效率低等問題,因此還要著力設計搭建好高效的管理機制,力爭實現分工明確、流程高效、監管有力。要加強主管單位、投資機構、施工方等多方面溝通協調,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能及時進行協商和調整優化。在資金管理方面,一定要嚴格落實“資金跟著項目走”的要求,讓寶貴的財政資金花得及時又到位。同時也應統籌規劃好配套資金和社會資本,避免因一方資金未及時到位影響工程進度。
方式要活。不同政府投資項目具有不同的運營管理特點,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大研究探索力度,多進行一些方式創新,著力提高項目質效。在前期謀劃上,可靈活運用網上問卷、實地走訪、專家座談等多種方式,為項目建設征集更多寶貴意見。在管理制度上,可以多進行一些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創新,進一步調動起各方積極性,優化考評和監管。在具體執行上,可以多運用大數據等智能技術,搭建起可以全面及時反映項目運行情況的數字化平臺,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政府投資項目助推經濟、造福百姓,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尤須把政府投資項目做實做優,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動能,也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改革創新探索更多實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