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9日上午,“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系列活動“大師講堂”邀請到了國內著名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戲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浩老師,以《從言不由衷到當眾孤獨——兼論演員創作的七個層面》為題,進行了專題講座。
從一段傳統京劇選段《林沖夜奔》的視頻資料開始,李浩老師以演員的形體表演功底為切入點,圍繞演員怎樣實現自我定位、演員怎樣向觀眾表達人物、導演與演員怎樣協同、觀眾怎樣解讀演員表演等多個角度,清晰表達了自己對“演員創作”的深刻理解。
在李浩看來,現實生活是藝術最好的老師,演員首先要有一雙觀察與發現的眼睛,善于從不同人物身上提取到關鍵性神態、語言、動作等信息,在心中建立屬于自己的表演“素材庫”,方便在進行人物創作時取用。“比如說,著名表演藝術家石揮先生在創作一個戲劇人物時,就在筆記中分析了他觀察到的13個類似人物原型,從他們的動作、語言、神態等不同方面汲取關鍵要素,豐富所要創作的人物細節,讓角色更加鮮活立體,輔之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從而產生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李浩說,他在尼山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進行研學的孩子們,從他們的視角中,可以發現更多成年人不易發現的細節。“我們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賦予我們不同的身份定位,也成為束縛我們的框架,限制了我們的觀察視角。所以演員是需要保有一些童真的,跳出社會化身份的自我局限,以一種更加純粹的視角觀察生活,看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什么才是好的表演?從最初時不知怎樣塑造人物、依靠形體(外形)進行初步創作,到逐漸與人物建立情感連接、能夠提供獨立的觀點與表達,再到讓觀眾忽略演員本身而將視線集中到“人物”身上,進而達到中國傳統哲學中“空”的境界。“我們常說,好的演員應該像一個空瓶或者一張白紙,人物給他裝入什么、賦予他怎樣的色彩,他就應該表現出怎樣的內容和色彩,進而讓‘演員’的身份隱形,讓‘人物’的形象顯現,讓觀眾記住演員所要表達的人物,而不是演員本身。”李浩說,在日常教學中,他們也非常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表演形式的啟發。
“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很多年輕導演、演員借用戲劇的形式表達自我、探索世界,他們的方法和理念更加現代和多元。相比于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青年導演和演員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有希望也更有勇氣,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做更多探索,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在輕松而富有啟發性的氛圍中結束,李浩也就“有志于表演,但沒有在專業院校接受過系統訓練,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等問題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互動,“要是有時間和機會,我愿意在濟寧多走走多看看,這次活動也是我們的一次文化‘尋根’之旅,通過現代藝術形式實現古今對話,以更符合當下文化表達的形式發揚孔子的理念,讓更多人有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見習記者 朱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