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燕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截至8月4日,A股市場兩融余額五連升,非銀金融和科創50ETF成為“吸金”的主要方向。在業界看來,后續隨著證券業“降準”的落地,“有望促使券商適度增加經紀、兩融業務規模,從而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
兩融余額連續5個交易日增加
今年以來,兩融余額自2月至6月初逐步升溫, 6月中旬起有所回落,近期則再度震蕩回升。據Choice數據統計,全市場兩融余額連續5個交易日增加,截至8月4日達15894.86億元,較年初增加2.87%。
從融資客青睞的行業看,非銀金融行業最為“吸金”。近一個月數據顯示,按申萬二級行業劃分,證券業融資凈買入額為83.86億元,排名第一。隨后是軟件開發、醫療器械、化學制藥、航空裝備,融資凈買入額分別為13.34億元、11.67億元、11.53億元和6.06億元。此外,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也持續獲得資金流入。
個股方面,近一個月數據顯示,融資凈買入額最多的5家公司分別為東方財富、中際旭創、科大訊飛、浪潮信息和中信證券。
“券商板塊是牛市風向標,非銀金融板塊重獲融資重點加倉的指標性意義顯著。目前券商的整體PB不足兩倍,仍處于估值低位。2023年上半年A股行情好于去年同期,券商具有業績改善預期,這也為券商股反彈提供了動能。后續各項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出臺,有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因而券商股企穩反彈對市場意義重大。”長城證券總部研究型投顧、深圳福華路營業部負責人賈耀華表示。
券業“降準”有望提振兩融業務
上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結算”)宣布,擬自今年10月起將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由現行的16%調降至平均接近13%,并正式實施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差異化安排。業內將之解讀為證券業的“降準”。
業內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本次證券業“降準”利好券商開展兩融等重資本業務,券商開展此類業務的“資金擔保”壓力將有所降低,后續兩融業務將平穩增長。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表示,中國結算本次舉措旨在配合貨銀對付改革落地實施、提升市場資金使用效率。“按2022年A股市場日均交易額9252億元計算,預計本次可釋放結算備付金278億元。”
西部證券研究員羅鉆輝認為,下調結算備付金比例有助于優化券商資金管理機制,后續政策紅利值得期待。中國證監會強調“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現階段,市場側重于對交易端利好政策(做市機制優化、降低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的關注,后續投資端改革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多維度完善兩融業務體系
年初以來,多家券商公布了定增預案,均擬將部分募資投向包括兩融在內的資本中介業務。不過,記者注意到,不少券商在修改后的定增方案中,壓縮了兩融等資本中介業務的募資投向。
以財達證券為例,原定增預案計劃募資50億元,其中用于融資融券、自營業務的金額達35億元。修改定增方案后,盡管總募資額不變,但這部分修改為用于財富管理業務不超過5億元、自營業務不超過5億元等。
“過去部分上市券商再融資,主要用于兩融或自營業務,這可能會造成市場風險的積累。現在,券商再融資方向更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在市場逐步升溫的當下,借助兩融制度,投資者可以豐富交易策略、放大投資收益,券商的資本中介業務有望持續發展,許多大中型券商的資本準備比較充裕。”華南某券商的經紀業務總經理稱。
對于券商拓展融資融券的渠道,羅鉆輝建議,從融券業務的角度,券商可構建多元轉融券券源籌集渠道;從客戶管理的角度,券商可建立全方位的融資融券業務分類分級服務體系;針對兩融業務風險管理,券商可通過金融科技賦能,科學評估與識別業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