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衡陽縣村民聶廷勝徒手打造的小院,在短視頻平臺受到網友們的追捧。聶廷勝的小院,房前屋后開滿了鮮花,百日菊、萬壽菊、蜀葵等隨處綻放,每天都有人專門趕去拍照打卡,儼然成了當地的“網紅地”。
(資料圖)
據悉,聶廷勝曾在外打工20年,回老家后創業失敗,人生迷茫時接觸到短視頻,此后沉迷在改造院子與拍視頻之中。他用3年多時間,用手機記錄下徒手打造院子的過程,并以此帶動農產品銷售。昨天,他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采訪時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回鄉發展,把我們村發展成別人羨慕的好地方。”
網紅小院
農民大叔就地取材,花3年打造
在湖南衡陽縣金蘭鎮華連村,有一處開滿鮮花的院子,黃秋英、百日菊、萬壽菊、蜀葵等隨處綻放,盛開期一片姹紫嫣紅。鵝卵石鋪就的魚池點綴其中,長條石板路連接著竹子長廊和中間的三角形木屋,遠遠望去,十分夢幻。
小院建造用時3年多,每一處小景的建造過程都被視頻記錄了下來,完工后受到很多網友追捧。網友評論道,“著實美得有點不像話!”還有人稱,“你把我一直想做的事給做了!”
小院的建造者叫聶廷勝,今年48歲,是衡陽縣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7月6日下午,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打造小院是自己的愛好,平時以種田為主,“我也沒別的愛好,有空的時候帶著弄一弄。”
聶廷勝謙虛地說,自己的小院只是在視頻里好看,現實中也就那樣。雖然他在網上也跟網友們這么說,但每天都有湖南的網友慕名而來,大家喜歡在小院里走走,拍照打卡,這里儼然成為了當地的“網紅地”。
“除了水泥,其他都是就地取材,沒花什么錢。” 聶廷勝介紹,鵝卵石是河邊撿的,木頭是原來的養豬場廢棄的,竹子是自己上山砍的,一切材料都是原生態。他告訴記者,小院的建造都是跟著網上學的,結合了當地的地形地貌進行微調,而自己也沒有木工、瓦工的基礎,所有的東西都是邊學習邊摸索。
視頻達人
“沉迷”改造院子,自學拍攝剪輯
當初建造小院時,身邊人都說他是“瞎胡鬧”,現在終于蹚出了一條“成功路”, 3年多的心血終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路走來,聶廷勝說并不容易。
初中畢業,十七八歲的聶廷勝和村里的年輕人一樣出外謀生,“南下廣州、深圳等地,到工廠流水線上干活,也去工地打過小工,一干就是20年,但沒賺到錢。”
打工的生活異常艱辛,隨著結婚生子,父母年事已高,2010年,聶廷勝決定回鄉創業。其間,他養過牛、養過雞,但都因為技術原因沒能成功。2014年,聶廷勝頂著家人的反對開始試養生豬,經過不懈努力,從最初的20頭豬到年出欄200頭,“養豬的幾年看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賺10萬,差的時候一年賺一兩萬。”
聶廷勝坦言,那幾年也沒有攢下什么積蓄,2019年6月25日,他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條短視頻,“感覺干啥啥不行,真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辦。”
生活再艱難,日子還得過。聶廷勝也想過再出外打工,不過想到孩子還在上學,他也想多點時間陪伴,于是又咬牙留了下來。聶廷勝覺得自己能吃苦,于是把周邊村民不想耕種的田地都流轉了過來,開始種植水稻,這樣基本維持了生活。空閑的時候,聶廷勝喜歡刷刷短視頻,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有人在改造院子。閑不住的他萌生了改造、記錄自家院子的想法。
“當時我就想能不能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通過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和銷售量。” 接下來的3年多時間,他就沉迷在改造院子與拍視頻之間忙碌。
“大家都覺得我是瞎胡鬧,不務正業!”頂著旁人異樣的眼光,聶廷勝靠著一腔熱血,一切從頭開始。需要石頭他就去河邊撿,需要木頭他就拆豬場,沒有靈感他就去網上搜圖片,竹子從山上砍回來用火烤……
慢慢地,他家門前的院子從雜草叢生到花香滿園,每一個角落,每一棵花草,都是一處風景。每打造一處風景,聶廷勝都架好手機拍攝下來,自己跟著網上學剪輯再發布。線上各地網友紛紛給聶廷勝拍攝的視頻點贊、留言,線下也有很多人慕名而來。
帶貨農人
賣紅薯售櫻桃,每年收入十多萬
一切都朝著聶廷勝預想的樣子在發展,他很滿足于目前的生活狀態。“小時候,我就有個愿望,將來能有個自己喜歡的大院子,干完農活回家心情很舒暢,現在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網上很多人都在關心支持我,他們來看我,順便把我種植的農產品也推銷出去了。” 聶廷勝告訴記者,他在廣東時吃過一種烤紅薯,覺得味道不錯,于是自己也種植了10多畝,在粉絲的支持下,很快就被銷售一空。
后來,聶廷勝還開辟了果園種上櫻桃,挖出魚塘養魚,這些農副產品都是不夠賣,目前每年加上種植水稻,穩定的收入就有十幾萬元。聶廷勝興奮地告訴記者,隨著每天很多人到小院來免費打卡,他準備弄個農家樂,讓人來了有吃有住。
打造小院的想法一開始家人都是反對的,現在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大家都很支持。聶廷勝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孩子,小的在讀書,而本來在外打工的大兒子看到他的成果,現在也回鄉跟他一起創業了。“他現在回來購買了農業器械,不僅能給自己家犁田,還能幫人家干活賺錢,他也在學習關于農業方面的知識,將來我們希望一起將事業做大。” 聶廷勝說起這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聶廷勝在插秧時,會雇傭周邊的村民,光一季就要開出四五萬元工資。現在,家鄉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他覺得如果年輕人能回鄉創業仍有很多機會,“我們周圍有很多荒山荒地,我也摸索了一些經驗,正準備擴大規模,如果其他年輕人能回鄉,我也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的。另外,如果大家一起創業,我們還能互幫互助。”
聶廷勝說,目前已有人找到他,正在商談投資擴大種植規模的事情,他希望利用自己打造小院的流量模式,摸索出更多農產品電商銷售的路子。采訪最后,他說自己已經感受到了互聯網的強大,并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回來,一起建設家鄉,把我們村發展成別人羨慕的好地方。”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