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了打造亞洲鋰都,宜春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抓得很緊。其實不必著急,等到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巨頭在宜春的項目快要投產的時候,會有大把的配套企業主動跟過來。”在宜春采訪時,一家負極材料企業對證券時報記者如是說。不過,宜春政府的著急心態可以理解,市里的規劃是,到2025年,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收超過8000億元。
宜春市春華路上金湖“雙創”產業園,是宜春經開區的孵化基地。在該基地走訪時,記者看到,金湖“雙創”產業園標準廠房內,厚鼎能源、同馭汽車、思創通智能、鑫旺能電池等企業已落戶,有的正在緊張裝修,有的在安裝調試設備,有的已正式投產。
(資料圖)
實際上,聚集效應已經開始出現。伴隨著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頭部企業在宜春落地,鋰電產業鏈的配套企業,也紛至沓來。宜春相關部門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宜春市新簽約鋰電新能源項目29個。另外,正在洽談的鋰電新能源項目21個,擬投資1425億元。
從宜春的鋰電產業來看,碳酸鋰生產是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特色的環節。
目前,宜春擁有南氏鋰電、金輝鋰業、銀鋰新能源(江特電機)、永興新能源(永興材料)、飛宇新能源(九嶺鋰業)、科豐新材料(國軒高科)等11家生產企業,產能17.24萬噸,2021年產量8.1萬噸,超過全國的1/4。截至2022年7月,宜春碳酸鋰產能18萬噸,而全國碳酸鋰產能大概45萬噸,宜春產能占全國40%。
正是由于宜春市碳酸鋰企業的異軍突起,使得宜春鋰云母提鋰打破了我國鋰礦資源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形成了鋰云母與鹵水、鋰輝石三足鼎立的鋰資源供給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宜春市政府僅對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提供新的礦山。而對一般的上市公司,宜春市方面的態度是,鼓勵支持其與現有碳酸鋰及礦山企業合作,挖掘現有鋰礦鋰電企業潛能,延長產業發展鏈條,做大鋰電產業蛋糕。
目前,鋰電新能源產業被宜春市政府作為“首位產業”在抓。宜春市已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關于進一步加快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在招商引資、扶優扶強、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
與此同時,宜春市委、市政府還大力推行“人才筑鏈”行動,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頭部企業紛紛和本地高校簽署協議,深化產教融合。江西國軒與宜春學院共建鋰電新能源產業學院,宜春市政府與江西理工大學簽署共建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合作協議,聚焦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加速突破一批戰略性前沿性關鍵技術,解決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據宜春相關部門統計,今年1至6月份,宜春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403.3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400.96億元),同比增長101.03%,環比增長73.71%。同時,預計2022年鋰電新能源產業的收入突破千億元。
另外,按照宜春市對現有的鋰電及相關材料投產企業和在建項目的產出規模推算,今后5年每年新增營收都在1000億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收將超過8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