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僅憑企業技術積累與淺層市場需求打造汽車產品的玩法,屬于造車運動的上半場,那么以消費需求和用戶意志為主導,以創變精神打動消費者的造車思維,可以統稱為造車運動的下半場。
殘酷的“下半場”背景下,外界能看到的是汽車行業從聚焦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功能產品生產制造,進入到汽車產業的綜合生態競爭中。具體的表現是,汽車企業不能再單單以車型吸引消費者,而那些互聯網科技領域“跨界造車”的企業卻越來越得勢。是時候,坐鎮主場的汽車企業應該反擊了。
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汽車企業中,長城汽車應該是最早采取“防御戰術”并行之有效的汽車企業之一。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長城汽車近幾年可謂星光熠熠,在市場端超前布局了智能化與新能源的整車品類品牌矩陣。
細究這背后,集成高技術含金量的“長城汽車森林生態”,就是長城汽車參與到生態競爭的王牌武器。通過這個多物種循環發展的活力型森林生態,長城汽車已經有資格率先向世界級頭部車企席位發起沖鋒。
“生態”支撐,長城汽車加速轉型
如果用官方定義來解釋長城汽車森林生態,就是一套以整車為核心,全面布局智能化、新能源等相關技術產業,實現多物種相互作用并持續進化的生態體系。
生態內結構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層,最上層的是長城汽車旗下的多品牌。像我們熟知的開辟0焦慮智能電動出行的魏牌,電動化先行者歐拉,皮卡霸主長城皮卡,以及掀起硬派越野風潮的坦克品牌等等,都屬于創新品類品牌的應用層。
樹大自然根也深。再往下探索,就是咖啡智能、檸檬、坦克三大技術平臺。這三大技術力量,可以說構成了長城汽車旗下絕大多數車型的核心骨架。
而在底部做支撐的,就是開放全面且高效協同的資源層,產業布局包含了幾乎所有你能想象的核心領域。就拿新能源來說,長城為什么能早早就確立了混動、純電、氫能三線并舉的發展路線?正是因為長城汽車森林生態在這三條路線上的產業布局達到了其他車企難以企及的高度。
全領域發力,長城汽車變身“全能技術流”
在純電領域,長城汽車從參股澳洲鋰礦,到自主孵化蜂巢能源等企業,已經構筑了貫穿電動汽車產業上下游的供應鏈,純電核心技術早就已經碩果累累,大禹電池、無鈷電池等技術都是其中的代表。
混動領域,長城汽車不僅具備全場景、全速域下可以實現高性能、高效能的檸檬混動DHT,還在越野品類上推出縱置P2的并聯架構。要知道在越野這個專業度極高的細分領域,長城汽車此舉,無疑是行業中的開路先鋒。
還有就是氫能領域,長城汽車更是國內“獨一檔”的存在。旗下未勢能源研發了國際領先的車規級全場景解決方案,實現了包括電堆及核心組建、燃料電池發動機及組建等六大核心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的完全自主化。前期積淀已完畢,只待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模式發展成熟,實現產銷一條龍的長城汽車即可華麗轉身。
同時,長城汽車森林生態的智能化技術產業布局也令行業振奮。旗下專注智能駕駛的毫末智行正在與特斯拉展開對決,城市NOH作為中國率先量產的城市輔助駕駛系統已實現落地應用。
可以說,在長城汽車森林生態下,即便全球汽車智能化、新能源轉型的步伐再快,長城汽車也不會是落伍的那一個。
再往長遠看,從A0級到C級,從家用到越野,從功能到場景……長城汽車森林生態都賦予了企業敏捷反應和協同能力,能夠快速針對市場需求及其變化作出反應。“點線面”的戰術,真可以說是滴水不漏。
當然除了技術層面,長城汽車森林生態另外的優勢,還在于旗下各個公司或業務板塊都是獨立運作,這樣就能“走出去”參與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創造超額效益。
因此可以說,這個既能內部合縱連橫,實現產業鏈上下游貫通,又能與跨行業合作伙伴共建循環發展的活力型生態,已經成為推動長城汽車長線發展的主引擎。憑借強大的“進攻”和“防御”能力,長城汽車勢必高歌猛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