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似乎本文作者并沒看過多少書。看看關于“法國拉英國下水”的那段就清楚了,對二戰相關歷史的了解很蒼白。關于二戰的書,戰爭和軍事領域的首先是英國人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更廣泛的歷史背景和第一手材料則是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關于歐洲戰場還有不可或缺的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如果是太平洋戰場則是約翰托蘭的《日本帝國的衰亡》。這些書,如果要列一個關于二戰歷史的短書單,它們都在上面。這文章,基本就是自媒體小號實習員工的作品。營銷小組長早會式的文風,已經說明了一切。
二戰時,法國無需“把英國拉下水”,英國早就下水了。看不到這個,對一戰二戰歷史背景的了解不及格。
普魯士及德國崛起后,英法結盟便成為這兩國共同的選擇。這是國家利益決定的,德國崛起同時威脅了英國及法國的利益。德國工業和經濟實力在一戰前已經超過了英國。順便說,卑斯麥在位時制定的德國穩定與英法俄關系的外交戰略被德皇威廉二世徹底拋棄,英德矛盾越發尖銳。到1910年代時戰爭已無可避免。中國歷史教科書關于一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殖民地戰爭”的定性一針見血。一戰后的凡爾賽條約,實質是英法為主的戰勝國把德國摁倒在砧板上吃個干干凈凈。整個1920年代德國經濟凋敝,民怨沖天,德國社會和民眾對英法的仇恨日益增長。希特勒上臺、德國納粹化,已經無法阻擋。
可笑的是,英法卻對納粹德國一再綏靖。1935年,德軍進入萊茵蘭地區,嚴重違背凡爾賽合約。當時法國陸軍的實力遠遠超過德國,法國只要擺出強硬姿態,德國只能乖乖服從。但是沒有。順便說,當時的美國奉行孤立主義且疏于軍備,1937年是美國陸軍人數只有可憐的15萬人,還不如當時的古巴。隨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英法仍然沒有制止德國。進入1939年,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蘇聯建議英法與其結盟,共同應對納粹威脅。英法卻夢想將納粹禍水東引,拒絕蘇聯。斯大林幾個月后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法小算計落空。英法雖然對德綏靖,卻又膽量向波蘭提供無條件的安全保障。于是乎,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時,英法被迫向德國宣戰。都已經宣戰了,還不算下水?
這是大致的歷史脈絡。德國崛起后,英法必定要結盟共同對抗德國。這是其一;德國地處歐洲中部,發生戰爭則必定“兩線作戰”,這是德意志的宿命。德國陸軍參謀部必然要尋找更好的策略。這是其二。沒有漢尼拔和坎尼戰役,德國陸軍仍然會找到阿登奇襲的作戰方案。
不管從歷史背景還是當時的二戰進程看,英國早已下水。法國當時保有世界第一的陸軍,英國的空軍力量較強,兩國互為補充,英國遠征軍在荷蘭比利時與德國作戰。古德里安執行了曼施坦因的阿登森林突破計劃,成功渡過馬斯河后,英法麻了腳丫。敦刻爾克若不將英國遠征軍撤回,英國將喪失大量的現役兵員。即便如此,還是把所有輜重都扔在了海灘上。英國跟法國結盟對抗德國,是英法國家利益契合的結果,與馬奇諾防線沒有半毛錢關系。“馬奇諾防線是法國設計出來拉英國下水的花招”,于是乎就成了對二戰及歐洲歷史蒼白級別了解的直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