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德感街道開理發店的小李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們也能買到養老保險了。”小李在區社保中心一次進鎮街宣傳活動中了解到可以作為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立馬給自己辦理了。
和小李一樣,得益于全區社會保險的擴面提質,個體工商戶、外賣小哥、網絡主播……越來越多的新就業人群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今年以來,區社保中心著力推進社保業務下沉鎮街,持續深化“一窗綜辦”,創新開展線上服務,采取“分流辦、就近辦,預約辦、延時辦,掌上辦、網上辦”等一系列暖心舉措,努力實現社保業務擴面提質,越來越多群眾感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幸福和踏實。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13.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33.42萬人。
(相關資料圖)
業務下沉分流辦 就近服務零距離
“在家門口就能完成參保登記,感謝區社保中心的同志。”昨日,說起替父親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服務,家住嘉平鎮寒坡村的小張開心地告訴記者,“社保工作人員提前打了電話,我們準備好資料,到社保所簽個字就辦好退休手續了。”
群眾能享受到便利的社保服務,得益于區社保中心將社保“就近辦”便民服務向基層村社延伸。圍繞“15+5”人社便民服務圈建設,區社保中心積極主動推動62項高頻事項下沉鎮街,讓群眾分流辦、就近辦。為確保業務下沉工作扎實有序推進,區社保中心多次組織鎮(街)社保所工作人員開展培訓,以提升能力為導向,大力加強鎮(街)、村(社區)的便民服務體系構建,提升基層社保經辦機構的服務能力。
業務下沉鎮街分流辦改善了以往群眾辦理相關業務只能前往區社保中心往返跑、多次跑,費時費力的情況,讓群眾實現就近辦、足不出村就能辦,這是社保中心服務理念、服務方式的重大轉變,也是踐行群眾路線、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
預約延時更靈活 “一窗綜辦”少跑路
按照規定,入駐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單位下班時間是17時,區社保中心卻是一個例外。
市民在社保窗口辦理業務 記者 劉星欣 攝
“太感謝了!我以為他們都下班了,要白跑一趟,沒想到他們立馬幫我辦了。”5月21日,王女士趕到區社保中心時已過了17時,她很著急,沒想到社保窗口還沒關,工作人員主動放棄休息,幫她辦理了業務,讓她感動不已。她在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意見欄里寫了封感謝信,字里行間溢滿感謝之情。
這一幕在區政務服務中心社保窗口常有發生。為了最大程度地利企便民,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社保窗口積極主動開展“延時辦”,直到辦完最后一件事,最后一個群眾離開,工作人員才會下班。此外,區社保中心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網上預約和排隊提醒功能,以優質服務提高辦事效率。
除此之外,“智慧人社”一體化平臺已經上線。新系統上線前,區社保中心上下齊心協力做好經辦人員培訓、開展仿真測試、數據維護等工作,使系統改革順利推進。新系統以綜合柜員制為核心,形成全市社保業務經辦“受辦分離”新模式,全面實現對外服務事項“一窗綜辦”,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自從“一窗綜辦”實施以來,社保綜合服務窗口醒目直觀,從以前“多頭找、多處跑”到“只進一扇門,辦成想辦的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截至今年4月,區社保中心“一窗綜辦”線上線下累計受理業務10.2萬件。
掌上辦“觸手可及” 線上服務不打烊
社保業務種類多、事項繁、業務量大,無論何時,走進區政務服務中心,社保窗口內外總是一片忙碌。據了解,區社保中心自入駐區政務服務中心以來,每月業務量約占區政務服務中心的40%。
社保服務“觸手可及” 記者 劉星欣 攝
怎么緩解窗口辦理業務的壓力呢?區社保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辦事群眾如果工作繁忙或身在外地,不能去窗口辦理業務,可以通過“重慶人社”APP、“渝快辦”等多種渠道在網上辦理參保、停保、資格認證等多項業務。同時,通過手機端就可以查詢業務結果反饋表單,實現社保服務“觸手可及”。截至今年4月,區社保中心線上受理社保業務5.4萬余件(次),約占總受理量的五分之一。
想群眾所想,盼企業所盼,區社保中心牢固樹立“見面一次辦,不見面網上辦”工作理念,多措并舉將實事辦到群眾身邊,不僅提升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準度和力度,也極大地提高了群眾對社保服務的滿意度,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便民服務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
記者 劉星欣 通訊員 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