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觀新聞微信公眾號介紹了社區團購現象。社區團購是以社區為單位,以社群為交易場景,依靠團長向社區居民推薦商品、促成交易的一種電商模式。在此模式下,平臺雇傭大量團長,通過“燒錢”方式搶占市場份額,甚至出現“一分錢買一盒雞蛋,九分錢買一棵白菜”的奇怪現象。
有分析稱:“到處挖人、到處燒錢、到處開店是社區團購目前典型的三個特點”。這種經營模式可以持久嗎?傳統菜販菜農的收入會受到影響嗎?未來的菜品價格與質量能得到保證嗎?對于這些問題,從上觀新聞的網友留言看,多數人表現出擔憂。
看好
@明大明: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已經逐步納入標準化系列化生產管理,社區直銷今后應該是趨勢。
@云里霧里:又可以薅互聯網平臺羊毛了,反正不管線上線下,哪里便宜實惠去哪里。
擔憂
@jackie史:搞社區團購的又不會自己去圈地種菜,對農民根本不存在沖擊一說。農民又不直接面對消費者,都是批發,以前給小攤販現在給社區團購電商,對他們來講給誰都無所謂。真正受傷害的是那些底層弱勢的小攤小販們,以及以后會被資本割韭菜的普通消費者們。
@Clancy:農民只要種菜有人收,不管是社區團購還是批發商、菜販來收,都是沒問題的。社區團購影響的是傳統菜販。
@徐權超:資本燒錢燒成了贏家后就可以坐地起價,兩頭通吃,一邊壓農民的價,一邊抬消費者的價,你還拿他沒辦法。
@擼擼:社區團購對于賣菜的小商販不友好。而且現在價格低,難保以后不漲價。
@亮:現在你以為薅到寶了,以后這些生鮮電商一分錢一分錢地全給你摟回去……
@Xin:買的土豆是爛的,橙子是酸的。
@霧-孔: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在搶小攤販的生機,在燒錢,跑路后由普通老百姓買單。
@徐偉:熱錢為什么不去投科技而要投民生行業呢?歸根結底是要靠壟斷賺快錢。
建議
@寶爸:應當制訂法律,規范其中的一些投機商行為和責任,蛋殼、P2P等悲劇才不會重演。
@大耳朵圖圖:關鍵是平臺燒的錢是哪里來的,這才是監管層需要監管的重中之重。創新監管一定要跟上,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