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擴張后,從首富變成“首負”,寧波富豪熊續強仍在艱難渡劫。
河化股份(000953.SZ)是熊續強的資本運作標的之一,被市場稱之為銀億系重要成員。如今,其深陷經營困境。
2021年,河化股份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僅為230萬元,同比下降幅度超過90%。而在今年一季度,公司扣非凈利潤為虧損約185萬元。
6年前,熊續強接盤時,河化股份主營業務連年虧損,彼時,雄心勃勃的熊續強豪擲8.4億元入主。遺憾的是,6年過去了,河化股份不僅未能起死回生,熊續強也早已從寧波首富變成“首負”。
值得一提的是,熊續強也曾推動河化股份進行資產重組。奇怪的是,重組也未能助力河化股份走出困境,公司仍然在艱難保殼。
或許實在沒有耐心,河化股份的兩大股東均在尋求撤退。繼王進文、王翠蓮披露清倉計劃后,今年5月20日晚,公司第二大股東河化集團也打算減持不超過6%股權,撤退意圖明顯。
二股東也尋求減持撤退
所持股權很少變動的廣西河池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河化集團)也動了,計劃大規模減持。
5月20日晚間,河化股份披露,公司股東河化集團擬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相結合的方式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2196.7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6%。
假設頂格減持,以5月20日收盤價7.05元/股計算,河化集團將套現1.55億元。
目前,河化集團持有河化股份10.24%股權。如果本次減持計劃實現頂格減持,那么,河化集團的持股比將下降至4.24%,成為持股5%以下的普通股東。屆時,其再實施減持計劃就不需要提前披露了。
通過減持變成普通股東,市場據此認定,河化集團有清倉撤退的意圖。
于河化股份而言,河化集團的地位不凡。
河化股份的前身是廣西河池氮肥廠,屬于河化集團全資子公司。1999年,河化股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之時,河化集團的持股比例為60.26%。2006年,河化集團減少3309萬股股份,持股比降至49.01%。
2011年,河化集團因為償債減持了800萬股,持股比降至42.34%。
第三次股權變動發生在2016年三季度,河化集團將其所持河化股份29.59%股權協議轉讓給寧波銀億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銀億控股),持股比將下降至12.75%,由控股股東退居第二大股東。
2020年,河化股份完成資產重組,河化集團的持股比被攤銷至10.24%。
從曾經的控股股東到二股東,再到持股不到5%的普通股東,河化集團逐步撤退的路徑較為清晰。
除了河化集團外,河化股份的另一名重要股東也打算清倉。
早在去年9月13日,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王進文、王翠蓮計劃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不超過6%股權,彼時,二人合計持有公司6.88%股權,清倉意圖明顯。
2020年3月25日,河化股份通過定增募資,定向發行對象就是王進文、王翠蓮父女,合計發行數量為2586.21萬股,發行價格為4.64元/股。王進文、王翠蓮合計出資1.20億元包攬定增。定增完成后,二人合計持有河化股份8.06%股權。
去年3月26日,二人所持的股份解除限售,隨即在二季度,二人通過大宗交易合計減持68.50萬股。
今年3月15日,河化股份披露王進文、王翠蓮提前終止減持計劃,在今年1月4日至3月7日,二人已經完成減持366.1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合計套現約0.30億元。
與此同時,二人披露了新的減持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擬減持不超3%股權。如果本次減持計劃實施順利,二人的持股比將下降至2.88%。
易主6年累虧逾4億
股東要清倉并不令人意外,因為,河化股份的基本面有些糟糕。
其實,除了上述重要股東外,王春明、張利群等股東也實施了減持,機構深圳麗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早已退出前十大股東。
股東爭相減持撤退,源于其持股市值在不斷縮水,此前的市場預期并未兌現。
2016年,是河化股份發展史上的轉折點。2014年、2015年,公司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分別為0.18億元、-1.27億元。
2016年,銀億控股耗資8.4億元受讓河化集團所持河化股份29.59%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熊續強持有銀億控股100%股權,借此,熊續強成為河化股份實際控制人。
熊續強是一名資本獵手。1994年,他38歲,棄政從商,一頭扎進房地產行業,幾年之后,銀億地產躋身寧波地產三強。2011年,銀億房地產成功借殼ST蘭光上市,更名為銀億股份。這次借殼,讓熊續強看到了資本的魅力,便將目光聚焦在資本市場。
2014年5月,熊續強通過銀億控股受讓鄭康定等46人持有的寧波普利賽思100%股權,進而間接控制康強電子。
隨著控制河化股份完成,熊續強在資本市場打造了銀億系,囊括地產、電子、化工三大領域,熊續強的銀億股份一度成為全國百強房企,市值曾超過500億元,其也因此登頂寧波首富之位。
彼時,熊續強可謂是雄心勃勃,大有“大干一場”的意圖。
然而,市場形勢風云突變。在去杠桿的背景下,熊續強搭建的原本就根基不牢的銀億帝國快速崩塌。2019年,跨界與高杠桿埋下的禍根,讓熊續強很快從寧波首富變成“寧波首負”。
于河化股份而言,熊續強入主之時的雄心壯志并未付諸實踐,河化股份的經營業績依舊慘淡。
2016年至2021年,河化股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8億元、2.21億元、2.31億元、1.39億元、2.44億元、1.62億元,在波動中下降。同期,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為-1.42億元、0.29億元、-2.74億元、-0.61億元、0.31億元、0.10億元,6年的凈利潤累計數為虧損4.0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河化股份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完成了對南松醫藥93.41%股權的收購,交易作價2.66億元。
南松醫藥是一家專業從事醫藥中間體系列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抗瘧疾類、孕激素類、營養劑類等品類的藥物中間體,除供應境內客戶外,產品還出口印度、芬蘭等國家。
河化股份稱,南松醫藥在醫藥中間體行業內保持優勢地位,其氯喹側鏈、羥基氯喹側鏈和二噁烷經過了長期的持續研發,合成路線先進,反應技術成熟,在細分領域內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壁壘。
2020年,受疫情影響,南松醫藥的產品需求及產品價格均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助力河化股份扭虧為盈。當年,河化股份扣非凈利潤0.38億元,同比增長160.40%。
然而,2021年,全球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南松醫藥產品的市場需求減少,河化股份經營業績大幅下滑。
二級市場上,熊續強入主之時,河化股份的股價一度達到57.75元/股,今年5月20日的收盤價為18.70元/股(均為后復權后的股價),累計跌幅為67.62%。
熊續強也虧了不少。目前,熊續強的持股市值為6.13億元,不考慮入主成本,浮虧約2.2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