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廈門地鐵官任站和園博苑站,新建成的垃圾分類科普示范點吸引了不少來往市民的眼球。該點位結合地鐵文化設置“垃圾分類時尚號”網紅打卡造型,吸引乘客合影拍照。同步設置垃圾分類掃碼學習窗口等科普內容,也讓市民們駐足觀看學習。在廈門北站創新創業基地中庭,耳目一新的垃圾分類科普示范點也獲得了不少創業年輕群體的青睞。該點位設置“數說垃圾分類”和“聽說垃圾分類”兩大主題內容,可以掃碼聽居民、督導員、學生等群體分享的垃圾分類故事,以詩歌、散文、小故事、答嘴鼓等文藝形式科普垃圾分類知識。
近年來,集美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長效機制,以實現區域全覆蓋為宗旨,落實源頭分類為基礎,提升減量成效為目標,深入推進各項工作,垃圾分類工作總體呈現提質提效、穩步推進的發展態勢。
建立制度保障
探索垃圾分類長效機制
在集美街道石鼓路一家飲食店,集美區城市管理局集美中隊執法人員在巡查考評中發現該店垃圾分類工作不達標,執法人員現場取證,進行宣傳教育,并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督促現場負責人限期整改,如果逾期拒不整改,將依法立案處罰。
為提升垃圾分類投放質量,集美區規范分類收集設施、打造分類工作隊伍,并加大查處懲治力度,開展垃圾執法全覆蓋專項整治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違法事件聯合處置機制,對在檢查中發現的不分類等違法行為出具整改通知書,同步將問題線索移送執法部門,有效縮短執法取證流程,使垃圾分類末端執法更快速高效。2021年全年共開具生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勸導整改通知書352單,垃圾分類違法事件移交單30單,另開具執法文書5879份,累計罰款金額32.40萬元。
制度保障是推進工作的基礎,集美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成立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垃圾分類工作,并以考評促整改,不斷完善考評體系,建立健全隨機暗訪考評制度,強化考評結果運用。此外,集美區垃分辦還加大對督導員、一線工作人員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針對督導員配備和在崗履職情況開展專項檢查,不斷規范督導隊伍。
堅持宣傳引領
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去年11月,2021年廈門市垃圾分類網絡知識競賽結果出爐,集美區以參賽總分超249萬分,名列廈門市六個區第一名。在去年11月中旬舉辦集美區垃圾分類網絡知識競賽中,同樣吸引了轄區居民近28萬人次參與。
為積極營造垃圾分類宣傳氛圍,集美區以賽促學,不斷提升轄區居民分類知識。此外,他們利用手機視頻彩鈴、表情包等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載體豐富宣傳素材,制作3000張新版宣傳海報及展板,有效拓展垃圾分類宣傳力度與影響深度。
為便于居民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集美區大力推廣“集美區垃圾分類科普平臺”微信小程序,將垃圾回收、分類查詢、科普宣教、資訊瀏覽、游戲互動等多種實用功能融為一體,為廣大居民打造功能齊全、內容豐富的垃圾分類服務平臺。
在每年的大學畢業季,集美各高校都會舉辦“斷舍離市集”。在市集上,學生們紛紛拿出閑置衣服、植物盆栽、考試書籍和布偶等物品,在現場低價出售或免費贈予。集美區充分發揮文教區優勢,策劃組織畢業季學生舊物回收利用等線下活動,帶動集美十數萬高校師生參與綠色環保垃圾減量。
優化分類環節
提升居民滿意度
去年4月,集美城發環衛有限公司收到12345便民服務平臺轉來的一封感謝信,一位居民感謝集美區實行的錯峰直運工作,解決了小區居民清晨受垃圾收運噪音干擾的問題。
集美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出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提升垃圾分類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開通其他垃圾直運線路56條、廚余垃圾直運線路9條,全力推動夜間錯峰直運,實現各條直運線路錯峰作業,減少噪音擾民及交通擁堵,受到居民好評。
“以前對垃圾收運車輛的管理需要‘人盯車’,智慧系統上線后,管理人員通過Web網頁端或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實時查看垃圾運送車在哪里、每輛車垃圾量有多少。”集美城發環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集美區開發上線“集美智慧垃圾直運系統”,對接駁點位、分類運輸車輛、人員清運作業進行全方位管控,將繁雜的信息形成量化數據,實現分類收運全鏈條可監管、可溯源、可統計,提升了收運效率與信息數據的運用。去年5月,集美區還在全市率先設立并啟用3處泡沫冷壓集中處理點,有效化解泡沫塑料回收處置占空間且有易燃隱患的難題;開通大件廢棄物、廢舊玻璃陶瓷、餐廚垃圾、低值可回收物“電話+微信”雙重預約收運等貼心服務,為居民生活垃圾回收清運處置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