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飄落,陰霾散盡。”22日晚,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劇場響起了音樂劇《伊麗莎白》選段《面紗飄落》的德語大合唱,這是現場觀眾為當天演出的主角瑪雅·哈克福特送上的驚喜。距離這位荷蘭音樂劇演員第一次來北京演出已經過去了25年。
4月22日,荷蘭音樂劇演員瑪雅·哈克福特(中)在北京舉行音樂會,與現場觀眾合影。(演出方供圖)
從1989年第一次出演音樂劇至今,瑪雅在32個不同角色的故事中書寫自己的人生。1994年,她因在音樂劇《伊麗莎白》中飾演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一角聲名大噪。此后,瑪雅帶著劇中的歌曲走過荷蘭、奧地利、日本、中國等多個國家。也正是在中國,她感受到來自觀眾的“完全不同的”熱情。
從伊麗莎白到《蝴蝶夢》里的丹弗斯太太,從《日落大道》中的諾瑪·德斯蒙德到《近乎正常》里的戴安娜,去年,瑪雅迎來了一個新角色——麥克白夫人。
由中國導演徐俊執導的英語音樂劇《麥克白夫人》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瑪雅說,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遙遠的國度受邀參演音樂劇,并和來自中國、英國的演員同臺合作,她既興奮又榮幸。
《麥克白夫人》融入了大量說唱元素,一度令進組較晚的瑪雅頭疼不已。幸好,劇組的中國演員都熱情給予她支持,“他們告訴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和我一起排練,這樣我就可以更容易地趕上進度。”
偶爾,文化差異也會給排練帶來“小插曲”。在瑪雅看來,相比于荷蘭人的直率,中國人在表達時更加委婉。她表示,如果自己不喜歡某件事,會非常明確地說“不”,“然后每個人都會看著我”。這時,瑪雅意識到彼此思維方式的不同,“我應該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瑪雅笑言,“我是荷蘭人,抱歉。”
但她知道,每個人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同一個目標:做出一部好音樂劇。
瑪雅表達了自己對這段演出經歷的珍視,“在表演方式上的差異,讓我們彼此借鑒、共同成長。”
4月21日,荷蘭音樂劇演員瑪雅·哈克福特接受中新社專訪。盧曉娜 攝
2025年2月,瑪雅憑借麥克白夫人一角獲得第3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評委稱其為一部中國創制、全新風格的莎士比亞戲劇貢獻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讓更多中國觀眾進一步感受到音樂戲劇的獨特魅力。
在頒獎晚會現場,瑪雅用英語演唱歌曲《化蝶》。“這首歌聽起來很容易唱,但學起來真的很難,一個音節內包含三到四個音符。”
瑪雅曾想,若自己沒有足夠的天賦從事音樂劇工作,便希望成為一名醫生。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成為音樂劇演員的她也在為觀眾提供療愈,而這種療愈不因人們的國籍、文化背景而受到影響。
“音樂劇通過歌曲、表演和舞蹈可以很容易地接近人們。”在瑪雅看來,音樂劇是一種“通用語言”。當人們暫時放下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坐在劇場,很容易就可以通過音樂劇的故事情節和音樂感受到其中所傳遞的情感,“人們能從中獲得希望,或者想到自己必須做點什么,讓自己擺脫悲傷。”
一位觀眾在22日的音樂會結束后表示,瑪雅的人生經驗和對舞臺的愛讓表演更加迷人和震撼,也讓自己“不再害怕變老”,“期待更多體驗的到來”。這位觀眾在社交平臺“小紅書”寫道:當瑪雅唱起音樂劇《日落大道》中的歌曲,德斯蒙德“從她的過去、從她身體、眼睛里生長出來,站在舞臺上,講述著她的故事”。
瑪雅表示,未來自己還將給中國觀眾帶來更多表演。58歲的她如今依然熱愛著這份“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工作”:“你可以探索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保護好嗓子,保持好狀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