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老人辛冠潔先生2022年11月6日凌晨兩點在北京協和醫院因病去世,享年101歲。
辛冠潔,1922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當代著名的收藏家、哲學家,被學術界同儕后輩尊稱為“辛公”,但對母報大眾日報,他深情地自稱“大眾日報之子”。
1938年,辛冠潔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幾年后,他深陷山東“肅托”事件中,深受若干苦難,平反后由黨組織薦入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讀書。 “上抗大的學生都成了真正的戰士,經常與日軍交火打仗。 特別是1943年,日軍調集3萬兵力對山東實行大掃蕩,包圍了我們山東分局的機關。 我們邊打邊撤,最后日軍將我們包圍在一個山頭上,用飛機投彈轟炸,很多同志犧牲了。 等轟炸停止后,日軍又沖上山來,跟我們展開肉搏戰,極其血腥、殘忍。 ”
在這次戰斗中,辛冠潔的一條腿負傷,留下了殘疾。 但在采訪中,他絲毫沒有提到自己負傷的事,而是動情地回憶起自己的兩位戰友——從泰國和菲律賓回國參加抗戰的華僑。
“當時,我們是一個三人小組,一起并肩戰斗。 撤退時,日本鬼子把我們逼到一個山頭后面,我們被迫各自為戰。 由于敵眾我寡無法克敵制勝,最后只有我活了下來,他們都犧牲了。 其中一位戰友留給我一只煙斗,我幾十年一直帶在身邊,每次看到它都很難過。 ”
戰火的洗禮,親眼目睹戰友的犧牲,讓辛冠潔更加堅定了抗擊侵略者的意志。 在抗大學習期滿后,他被黨組織分配到《大眾日報》工作,成為一名新聞記者。
《大眾日報》是山東省委機關報,創刊于1939年1月1日,是中國報業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宣傳輿論和鼓舞引導作用。 辛冠潔回憶: “那時,報社提出了‘群眾寫’‘寫群眾’的口號,大家經常在一起研究如何搞好報道,集思廣益、交流經驗。 報道質量不斷提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他還特意提及《大眾日報》的另一個口號: “學文法,學邏輯,讀四部(經、史、子、集),做雜家”,這對記者、編輯提高文化素質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大眾日報》有8個版面,主要報道中國軍隊抗戰和老百姓支援前線的事情。 據辛冠潔回憶,解放戰爭中,沂蒙山區的家家戶戶都沒有門板,因為全用來抬傷病員了。 類似的故事,辛冠潔寫了很多,比如一篇題為《赤石溝怎樣組織了抗屬生產》的報道,于1945年4月15日《大眾日報》的頭版刊發,在群眾中引起了較大反響。 文章描述了當地通過宣傳“兒子出去抗戰是為誰”,使抗日戰士的家屬提高了生產覺悟,最后連雙目失明的大娘都主動幫忙搞生產、支援前線。 不久后,辛冠潔又采寫了一篇《張敬堂同志怎樣組織群眾開渠》的報道,講述了從事敵后武裝斗爭的共產黨干部張敬堂,如何給群眾做工作、組織開渠、號召多打糧食支援抗戰。 辛冠潔在文章里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寫道: “上年‘掃蕩’不是虧了這條溝? 將來鬼子還要‘掃蕩’,有這條溝躲躲閃閃的也便利。 ”
抗日戰爭期間,《大眾日報》共犧牲了300余人。 作為記者的辛冠潔,從沒有離開過山東的抗日根據地。 “那時大家的戰斗口號就是救亡圖存。 日本侵略者在山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嚴格地說,那時我們沒有階級意識,主要是民族覺悟。 因為大家都認識到,再不起來抗戰,就真的要成亡國奴了。 ”
抗戰結束后,辛冠潔又經歷了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 他在《大眾日報》工作了11年,從記者、編輯一直做到總編輯。 回想起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辛冠潔感慨萬千: “中國之所以能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依靠的是人民,這一點不能遺忘。 作為一名老戰士,我希望今天的年輕人能更多地了解過去,銘記歷史、珍愛文化。 ”
在辛冠潔看來,孔子并非哲學家,而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他的仁愛思想、世俗化的倫理道德觀,大一統思想,有教無類等理念,對于促進國家統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
不過,對于近年來出現的“復古”潮流,辛冠潔不以為然。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振興,而不是倒退回去。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還要行周朝的禮儀嗎?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其具有先進性的那一面,而那些早已落后于時代的、消極的東西,就要拋棄。 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封建主義那一套壓迫人民的思想,肯定是不能恢復的。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治、經濟領域的支撐,反過來又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彰顯著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水平。 今天,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僅在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底氣,也在于不斷“出海”的影視作品、網絡文學、動漫游戲,更在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研究中國文化、來中國旅游觀光。 讓世界更多地聽到中國聲音、更深刻地了解這個文明古國,同時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是新一代文化人的使命。 “中國文化離徹底振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現在絕不能沾沾自喜。 ”辛冠潔說,“5000年的文明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但我們應該做出超越古人的文明成果才無愧于祖先。 在這方面,中國依然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