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資料圖片)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
《昆明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實施方案》
(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將為昆明市悠久文化和地域特色的
傳承和延續提供保障
提高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水平
有效保護傳統村落歷史環境和傳統建筑風貌
推動當地群眾居住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目前
昆明市列入第二、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的村莊共有20個
西山區團結街道樂居村
西山區團結街道永靖社區居委會白石巖村
兩個村落被列入名錄
《實施方案》堅持保護優先、發展利用,規劃引領、分類施策,活態傳承、突出特色,政府主導、村民主體,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科學指導、加強督導六項原則,主要從有效保護和科學發展兩個層次對保護任務進行分解。
其中,有效保護是基礎,健全機制,規劃引領,注重悠久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傳承保護;科學發展是核心,從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設施水平、開展試點示范、培育特色產業、強化數字引領等方面逐步實現傳統村落活化利用、永續發展。
《實施方案》提出,爭取到2025年,昆明將基本建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社會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良好態勢,創建一批具有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傳統村落。
到2030年,全面建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充分彰顯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和生態價值。
《實施方案》明確,要強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資金保障。
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將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統籌整合專項資金,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日常養護和修繕維護等有關費用逐年納入財政預算,結合財力予以資金支持。
同時,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強對傳統村落中長期信貸支持,強化縣域內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同時積極發揮政策性保險的保障作用。
什么是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傳統村落是民族之魂、文化之脈、自然之體、生態之基、歷史之源、鄉愁之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
一是傳統建筑風貌保存完整。歷史建筑、鄉土建筑、文物古跡等集中連片分布或總量超過村莊建筑總量的三分之一,能夠較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
二是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村落選址具有傳統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環境條件,與維系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反映特定歷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鮮明體現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鮮明體現有代表性的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體格局保存良好。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村落中擁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鮮明,或擁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態延續。
昆明市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2年昆明市全面啟動傳統村落調查保護工作,從傳統村落建筑風貌是否完整、選址格局是否保持傳統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活態傳承等方面確定調查對象,從村落歷史、建筑風貌、建筑規模、選址格局、村落特色等方面對60個納入調查的村落進行了審核,篩選出53個村落申報國家傳統村落。
截至目前,共有20個村莊分別列入第二、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晉寧區11個,西山區2個,東川區、安寧市、嵩明縣、石林縣、宜良縣、祿勸縣、富民縣各1個。
《實施方案》主要目標
爭取到2025年,基本建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社會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良好態勢,創建一批具有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傳統村落。
到2030年,全面建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充分彰顯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和生態價值。
《實施方案》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建立市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組織實施、指揮協調、督導檢查等工作。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度假)區管委會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責任主體,建立工作領導機制,統籌配置資源,做到責任到位、保障到位、監管到位。
各鄉(鎮)街道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的實施主體,要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素養的人員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管理,整理并保存傳統村落內的傳統建筑建造過程的完整記錄。
總結傳統建筑建造技術的優缺點,并結合現代技術進行改良提升。
(二)強化政策保障。
市、縣兩級住房和城鄉建設、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民族宗教等部門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有關政策,對傳統村落予以優先統籌、重點傾斜。
同時,按照職能職責,在財政支持、用地保障、項目支撐、產業發展、企業參與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
(三)強化資金保障。
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統籌整合專項資金,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日常養護和修繕維護等有關費用逐年納入財政預算,結合財力予以資金支持。
爭取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強對傳統村落中長期信貸支持,強化縣域內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同時積極發揮政策性保險的保障作用。
(四)強化技術保障。
充分運用全省城鄉歷史文化名城(含傳統村落)和景觀風貌專家庫資源。市、縣兩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建立相應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指導咨詢機制,組織有關專家提供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決策咨詢和技術服務。
培育非遺傳承人和傳統工匠,逐步實現傳統建筑工匠和文物建筑修繕專業人員持證上崗,促進優秀傳統技藝傳承與創新。
持續推動設計下鄉,支持和引導高等院校、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設計院所和科研機構的優秀設計人才深入傳統村落開展工作。
(五)強化宣傳保障。
采取廣播、電視、宣傳欄、村規民約、普及教育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強傳統村落宣傳展示,有效控制有損傳統村落歷史風貌的建設行為。
通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心“傳統村鎮保護發展”公眾號、“一部手機游云南”昆明板塊、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等平臺,普及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建筑文化保護知識,積極宣傳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提高傳統村落居民對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一起來看看
傳統村落有多美
↓↓↓
西山區團結街道樂居村
西山區團結街道辦事處龍潭居委會樂居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有連片古建筑80多棟,其中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達30多棟,連接古建筑的石階路達50多條,是我省少有的古村落,也是目前昆明市保存最好、數量最大、最具原生態的“一顆印”“半顆印”“連排一顆印或半顆印”的民居建筑群落,被列為昆明市重點保護歷史街區與建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伸向天空的大樹、青灰的瓦片、剝落的土墻坯……樂居村用畫卷般的方式,無聲地訴說著它600多年的建村史。
目前,整村開發率已超過80%,全村已呈現出了民宿、客棧、酒莊等20多種業態,保護修繕中的樂居村,已然成為了一張新的名片。
昆明西山發布
來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編輯:楊紫鵑編審:陳麗 湯瑀煖終審:王利娟保密審查: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