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引戰增資”后的第一年,中國華融未能如愿交出滿意的中期“答卷”: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虧損為188.66億元,去年同期則盈利1.58億元。在8月30日中國華融召開的2022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華融總裁梁強坦言,上半年中期業績未及預期,但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將夯實公司下一步風險資產處置的財務基礎。
在經歷了2020年的千億虧損后,中國華融開啟了加速剝離非主業資產的“瘦身”之路,同時通過“引戰增資”引入了中信集團等多家戰略投資者。中信集團入駐成為第一大股東后,中國華融將如何與其協同?聚焦不良資產主業后,中國華融的發展前景又將如何?
半年虧損超188億元
在前期發布預虧公告后,8月29日,中國華融正式披露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收入總額147.42億元,同比減少55.8%;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虧損為188.66億元,去年同期則為盈利1.58億元。
對于上半年虧損的原因,中國華融表示,受上半年資本市場持續波動的影響,該公司持有的部分權益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發生變動,本期對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權和基金確認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為-77.94億元,同比減少82.49億元。同時,受宏觀經濟承壓及房地產行業下行的影響,相關客戶履約能力下降,資產質量下遷,本期確認信用減值損失169億元,同比增加118.48億元。信用風險增加疊加資產規模壓降的影響,本期收購重組類不良債權資產收入為108.69億元,同比減少43.99億元。
除上述因素外,在8月30日的業績發布會上,中國華融副總裁朱文輝對虧損原因進一步解釋道,牌照類子公司轉讓給母公司帶來客觀收益和資本補充的同時也會有一定的稅負。同時,華融信托轉讓由于上半年相關的治理程序還未完成,尚未計入上半年的報表當中,將在全年利潤中體現。
從分部業務的情況來看,2022年上半年,中國華融不良資產經營分部、金融服務分部及資產管理和投資分部的持續經營活動收入總額分別為139.67億元、32.17億元和-10.63億元,同比分別減少48.4%、19.9%、122%;持續經營活動稅前利潤分別為-154.05億元、6.75億元和-90.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7.1%、-30.9%、115.6%。
“上半年中期業績未及預期,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虧損為188.66億元。”梁強在業績發布會上坦言,“但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將夯實公司下一步風險資產處置的財務基礎。”
“上半年中國華融業績顯然是不盡如人意的,虧損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市場原因。”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認為,隨著上半年充分計提以及后續轉讓股權收益的計入,預計下半年中國華融的業績會較上半年有所改善,但全年來看則不會有明顯的回升。
在中國華融披露中期業績的同日,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又稱AMC)中國信達也披露了業績。受宏觀經濟下行及疫情影響,中國信達盈利能力也有所下滑,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收入總額412.58億元,同比下降0.3%;實現歸屬于本公司股東凈利潤45.08億元,同比下降32.6%。
資產“瘦身”降至萬億內
作為四大AMC之一的中國華融,前身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在歷經了數年的高速擴張后,隨著2018年中國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案發,中國華融昔日光輝歷史背后所隱藏的風險也日益浮出水面。此后,中國華融2020年報推遲公布、停牌數月,最終交出了2020年虧損千億的業績成績。
2021年,中國華融開啟了加速剝離非主業資產的“瘦身”之路。為回歸不良資產主業,中國華融先后發布公告擬轉讓華融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華融信托、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華融金融租賃、華融融達期貨、華融晉商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8家金融牌照子公司的股權。
對于股權轉讓進展及效益,中國華融副總裁徐勇力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華融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公司、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已經完成了股權轉讓工作,華融信托已經在8月和意向買受方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上述這5家子公司的股權交易對價合計是304.8億元。
根據中國華融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報告期內,該公司資產總額為9783.15億元,較去年末的15684.22億元減少37.62%。“通過轉讓金融牌照子公司,中國華融合并的資產減少了5000多億元,已經完成監管要求的資產規模降至萬億元以內的目標。”徐勇力說道。
除已轉讓的5家金融牌照子公司外,中國華融還有華融金融租賃、華融融達期貨、華融晉商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尚未完成轉讓。對于后續轉讓計劃,梁強透露,金融服務分部目前主要剩華融租賃尚未完成轉讓,后續將按計劃加快推進剩余金融牌照子公司轉讓,同時深化非金融子公司清理整合。
在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剝離非主業資產、聚焦主業是國家的大政方針,國資委近年來強調央企要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力的非主營業務,同時對于處在行業機遇期的中國華融來說,轉讓非主業為主業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也是利好。
如何掙脫“泥淖”
在加速剝離非主業資產“瘦身”的同時,為及時補充資本,中國華融2021年通過“引戰增資”引入了中信集團等多家戰略投資者。而在2022年3月財政部又通過向中信集團轉讓持有的部分中國華融股權,使后者躍升為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
中信集團入駐成為第一大股東后,中國華融如何與其協同?中國華融董事長劉正均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華融依托主要股東支持,特別是中信集團產融并舉優勢,打造不良資產主業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強風險處置協同、業務發展協同、管理與人才協同。例如,加入中信集團戰略客戶團隊,在依法合規的原則下,深入共享客戶和中信集團內各單位的渠道;利用中信集團金融牌照比較齊全的優勢,共同探索銀行+信托+投行+資產管理等多種合作模式等。
“與中信集團協同是中國華融下一步化險脫困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中國華融將與中信集團內各單位合作提供更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劉正均補充道。
在發布中期業績的同時,8月29日,中國華融也公布了“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一年走上正軌,三年質效顯著提升,五年成為行業標桿”的戰略目標以及聚焦不良資產主業,發揮“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四大業務功能。
“中國華融在中信集團大股東等支持下在積極推進主業轉型升級。”梁強透露,過去中國華融不良資產主要來源于銀行一級批發市場的不良資產包,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也在主動適應求變。在“十四五”規劃中就提到了把握收購處置、破產重整、國企改革、房企紓困、上市公司紓困、違約債收購、S基金收購、中小金融機構救助、受托處置、咨詢與財務顧問等業務機遇,這些都是萬億級以上的大市場。
此外,梁強還表示,在產品功能上,中國華融正在由單一產品、單一手段逐步探索向組合手段、綜合解決方案轉變。業務及盈利模式上,中國華融也探索由自身負債驅動型、自身資產負債表擴張型的模式,價差加利差型的盈利模式,逐步向資產管理型、受托代理型、收費加分成方式轉變。
廖鶴凱認為,隨著過去幾年的盤整以及關鍵戰投及財務投資者的引入,中國華融未來發展路徑逐步清晰。作為頭部AMC公司,中國華融有強大的逆周期調節功能,隨著經濟發展回歸正軌,預計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在下一個經濟周期會有較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