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人手一本又厚又沉的《招生之友》,是大部分80后、90后的高考記憶。近些年,在互聯網、大數據的加持下,一些圍繞高考產生的相關服務正在興起,其中,高考志愿填報已逐漸走向產業化。
志愿填報企業和志愿填報師的出現,為部分考生家庭帶來了更多選擇。但面對考生人生重要的抉擇路口,志愿填報師靠譜嗎?
高考志愿填報機構近年增長幅度大
據企查查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考志愿填報相關企業已達1529家,78%的企業成立于近三年。其中,2020年新注冊的企業558家,同比增長77.1%,僅今年前五個月,就新注冊301家,同比增長90.5%。
從地區分布來看,河北省以963家企業高居第一,獨占全國總量的63%,內蒙古、山東分列第二、第三名。作為考生大省的河南省,連前十都沒有進。
但在市面上,省內關于高考志愿填報機構的認知,并沒有數據那樣“低迷”。
6月8日下午正值高考,河南商報記者來到中原區鄭州楓楊外國語學校考點,隨機詢問等待的考生家長,不少人表示對志愿填報這樣的機構并不陌生,稱學校老師也曾提到過校外的志愿填報機構。
有家長表示,會不會找志愿填報機構幫忙,要看孩子考的分數。
志愿填報師的誕生:利用了家長的信息不對稱
“在河南,尤其是鄭州市,考生家長對于高考志愿填報的需求越來越大。”河南千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凱說。
只不過,很多企業沒有把高考志愿填報體現在企業名稱中,楊凱表示,“也有一部分培訓老師,以個人工作室的形式開展高考志愿填報的指導工作。”
登錄某短視頻平臺,恰逢高考,河南商報記者發現,的確有不少機構或個人,在做高考志愿填報的宣傳,這樣提供高考志愿服務的群體,多數被稱作“志愿填報師”“生涯規劃師”。
“這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楊凱分析,他所在的公司也做此類填報師、規劃師的培訓,特別是這兩年,以河南省為例,每年都有四五百家機構或個人加入。
趙乾(化名)是鄭州市一名從事該行業較早的志愿填報師,他背后有一個幾十人的團隊和關于高考志愿填報的大數據系統,根據他的理解,志愿填報師或生涯規劃師的出現,是一種“專人辦專事”的行為,而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對于招生信息獲取的不對稱——絕大多數家長并沒有時間、精力、資源,去幫助孩子做專業的選擇,著急的家長未雨綢繆,高考還未結束,就已經預定好志愿填報師的檔期。
趙乾說,“很多家長并不知道填報志愿的規則,有的可能連平行志愿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提吃透各種政策,以及對各個高校、專業的認知了。”
費用不低,藝考生尤其貴,價格在9000~18000元
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在志愿填報師/生涯規劃師的指導下進行填報?
“志愿填報的專家對考生從分數、性格測評、家庭環境等因素綜合分析,結合其對各專業學校的了解,排列組合出最優選擇。”趙乾說,“除了一對一,我們也提供數據卡,考生家庭可進入數據庫,自行對心儀的專業學校進行了解,獲取更多信息。”
趙乾舉例,“比如一個600分的考生,自行填報時,為了穩一點,他會填報一個要求580分左右的專業學校,可這樣,就浪費了20分。我們希望通過報考技巧和政策解讀,將考生的分數最大化利用。”
“生涯規劃的概念在中國提出得晚,一些觀念超前的家長,會為考生支付這筆費用。”趙乾坦言,作為新興行業,前來咨詢的家長不少,但真正找一對一專家的只有5%~10%,“價格有高有低,平均價格在3000元左右。”
“每個機構收費標準不一樣。”楊凱透露,生源好的收費高,四五千元的多一些,藝考生就不是這個價了。“藝考生志愿填報非常難分析,一般老師做不了,價格在9000~18000元之間。”
未來趨勢
新高考改革后對學業職業的規劃應該前置
隨著新高考的改革,對于考生的志愿填報,甚至對考生整個學業、職業的生涯規劃,是刺激行業發展的一劑腎上腺素。
比如新高考模式的“3+3”或“3+1+2”,增加了學生對于學科選擇的靈活性,同時也給未來大學內的專業選擇進行了鋪墊,這就要求考生需要提前做出自己的生涯規劃。
“比如之前在高中才進行文理分科,一旦新高考模式出現,可提前根據考生特點進行學科和未來專業的搭配。”趙乾說。
甚至還能再提前,楊凱認為,生涯規劃理應前置到初中、甚至小學,“生涯規劃的目的,是為學生打通升學通道,特別是當河南考生大軍都涌向高考這個獨木橋時,如果提前作出規劃,就能使教育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
“我們希望中國的孩子們,盡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楊凱說,但在現在應試條件下,孩子們專心學習,在主觀上很少思考自己對未來的構想,“生涯規劃師的介入,能有一定促進作用。”
但生涯規劃師,畢竟不是一種類似教師職業的、需要獲取國家資質的工種,趙乾說,的確會有一些經過簡單培訓的人立刻“上崗”,為考生作咨詢,“近些年,對于生涯規劃的需求很大,我們也希望通過市場對這類群體的需求,讓這樣的職業能有獲取國家資格認證的可能,門檻一提升,對于整個行業的塑造會更加良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