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區開始大面積恢復通信時,已經是7月22日凌晨一點。
受泄洪影響,位于鄭東新區的商都嘉園穆莊小區(下稱“商都嘉園”)周邊地區仍有大量積水,不斷有受災群眾徒步涉水涌入鄭州市中心等核心區域,大部分酒店都被訂滿,沒有訂到酒店的則在酒店附近徘徊,期望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夜晚找到安身之所。
《華夏時報》記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一支由當地人組織的共七個人的志愿者團隊,主要任務是對商都嘉園的一號院(共有四棟)進行水源派送,截至發稿前,包括藍天救援隊在內的多個民間團體已抵達小區附近,開始進行物資派遣。
積水淹沒志愿者“腰部”
志愿者車輛在抵達商都嘉園小區四岔路口時,便因水位過高而無法再向前進,只能下車趟水把物資送給居民,好在團隊成員從居民那借來一輛三輪車,可以作為運送物資的工具。
雖然雨勢有所減弱,但路口的積水仍然淹沒了志愿者的腰部,加上布滿濕土的地面,讓這輛載滿貨物的三輪車前進地十分緩慢。
由于攜帶物資并不充足,志愿者團隊的辦法是,一人只發兩瓶水。
7月22日上午,商都嘉園仍處在斷水斷電斷網的狀態,據小區受災群眾描述,這種情況從前天開始就已經這樣了,因此才不斷有人花四到五個小時涉水外出,只為了去“體驗”之前的正常生活。
亟待救援的居民
志愿者團隊在商都嘉園一號院派發很順利,“一人兩瓶水”的分配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排隊的受災群眾雖然焦急,但在志愿者團隊的安排下都平靜了許多。
“這是兩天來第一次有人給我們發東西。”一名受災群眾對記者表示,“電話一直打不出去,吃的喝的都沒有。”
但因為電梯已經損壞,志愿者無法上樓,只能在單元門口發放物資,因此每棟樓都有不能領水的居民,后來因物資緊缺,每個人都只能領取一瓶礦泉水。面對更多聞訊而來的受災群眾,志愿者們只能一遍遍的說:“馬上天亮了,會來人的。”
而隨著泡水時間的增長,包括記者在內的多數志愿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溫狀況,因此團隊中不斷有人提出要不要歇一會再干的提議,但這個提議很快遭到了否決,因為若在此時停下,想要再次站起不知要耗費多少體力。
而支撐這支團隊在半夜連續6小時在水中奮戰的除了責任感,還有受災群眾的感謝,一名志愿者告訴記者:“能聽到聲謝謝,就感覺今天都值了。”
7月22日早上五點零九分,大雨又下了起來,水位又有了些許的升高。
而當一號院的志愿者團隊完成派發任務后,天已經亮了。這時候的團隊成員們才看清了昨晚自己走過的路,感嘆昨夜路程不易。天亮以后,不斷有各地的民間救援團體趕往商都嘉園,但因涉水過深所有救援車輛均在半路返航,將車輛停在了未產生積水的路段。
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時,商都嘉園的路段仍處封閉狀態,非專業車輛無法前進(已有大型貨車進行過嘗試),商都嘉園大部分居民仍在等待救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