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9日,“東源藏寶天下”剪紙藝術交流沙龍在煙臺東方文化市場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了剪紙非遺傳承人李凌老師、丁學亮老師、張維清老師以及立體剪紙老師戰經德,剪紙老師們現場講解了剪紙技巧并進行了教學。此次活動,得到了巖喜泉飲用水的大力支持。
煙臺剪紙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它樣式品類豐富,有窗裙、窗心、染色剪紙、文人剪紙等,均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在全國各大剪紙流派中,煙臺剪紙以畫面精美,線條流暢而著稱。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作品注重內容實質,不拘泥于形式的美感,主要表達富貴、吉祥、多子、長壽等生活理想。目前,煙臺剪紙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煙臺剪紙“非遺”傳承人李凌,自幼跟著家人學習剪紙。一把剪刀、一張紙,通過構圖、選紙、放樣、鉸花等工序,她瞬間就可剪出各種生動逼真的圖案。她的剪紙作品主題多種多樣,都是剪紙經常應用、表現的主題。結婚生子、喬遷新居、祝壽、刺繡底樣、裝飾畫等,都可用剪紙表達,比如用蓮花、金魚表現“連年有余”,用喜鵲、梅花表現生活喜悅,用鴛鴦戲水表現美好愛情,用佛手、鮮桃表現多福多壽等等。
與傳統剪紙不同的是,立體剪紙重在場景式的表演,為迎合觀眾的需求,必須縮短剪折的時間,要求表演者在短時間內剪出各種形態的動物、昆蟲。在立體剪紙方面,戰經德老人“因材施意”,利用廢舊報紙、宣傳單、紙盒等材料在其原有的色彩圖案基礎上進行創作。“我呀,和別人剪紙不一樣,我都是將廢物利用,就像拿用過的牛奶包裝袋兒剪的魚,用掛歷紙剪出的鳳凰,全都是原來包裝紙的圖案。我先是看這個包裝紙能像啥,再去剪,也不用事先畫,直接剪過來的,一次剪成。”戰經德說,為了讓作品形象逼真,他處處留意可剪的題材,有時為了剪好螞蟻、螳螂等小動物他會趴在地上仔細觀察它們。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有千年歷史,承載了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此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了剪紙、學習了剪紙,感受到了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和文化魅力。
“東源藏寶天下”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煙臺融媒中心聯合煙臺東方文化市場共同為收藏愛好者打造的一個互動交流平臺,現場可以亮寶、曬寶、鑒寶、講寶,或者講一講收藏的故事,學習收藏技巧,讓你瞬間體會到收藏的樂趣。對有較高收藏價值的藏品,專家會當場頒發首肯憑證(僅代表專家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