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澤
山東省氣象臺于7月6日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6日,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濟南、淄博北部和濰坊最高氣溫在37°C以上,棗莊、臨沂、日照和南部沿海地區32°C左右,其他地區34°C左右,7日,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濟南、淄博北部、濰坊和菏澤最高氣溫37~39°C,局部可達40°C;沿海地區28~32°C,其他地區34~36°C,請注意防范。
新華社7月6日報道,世界氣象組織4日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在新聞稿中說,厄爾尼諾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在世界許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會引發極端高溫。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目的是動員各國做好預警,提前應對,以減輕對人類健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影響。此前,據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的數據,7月3日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01℃,打破了在2016年8月14日16.92℃的紀錄,成為1979年該機構開始有關統計以來的全球平均最高氣溫。
(相關資料圖)
持續高溫,不約而同將原因歸結到“厄爾尼諾現象”。山東青島氣象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溫熱浪發生更為頻繁,強度也更強,而青島夏季氣溫呈增暖的趨勢。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青島市氣象局的預測,2023年夏季(6-8月)全市平均氣溫較常年略偏高,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進入7月份,青島高溫高濕天氣將開始增多,預計降雨將會較常年偏多1~2成,全市平均氣溫25.5~26.5℃,較常年略偏高。
“厄爾尼諾”大家并不陌生,常常出現在各種氣象分析文章之中。“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 Ni?o的音譯,原意是“圣嬰”,最初是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他們注意到在圣誕節前后,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溫度會異常升高,導致魚類減少或遷移,影響他們的捕魚收入。
厄爾尼諾現象就像一口“暖池”,出現在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表現為海洋表面溫度變暖,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為90%。
厄爾尼諾現象間接影響我國天氣氣候。山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高留喜接受采訪時表示: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距離我國比較遙遠的東太平洋,并不對我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但它仍然會通過大氣環流的變化來影響我國,比如厄爾尼諾年的夏季,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致發生洪澇,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并形成干旱;厄爾尼諾年的秋冬季,冷空氣活動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氣團勢力相對較強,我國東部降水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情況。
當前,新一輪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又來了,據統計,今年6月以來,華北、黃淮已遭遇5輪高溫天氣過程。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現象是怎么形成的呢?高留喜表示,關于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通過觀測事實分析,有很多猜測,但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還不好下定論。一般認為,厄爾尼諾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有觀點認為,赤道東南信風弱,造成海溫異常是主要原因;也有觀點認為地球自轉慢,可以導致這種現象出現;近年也有熱流說,有的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熔巖從大洋底部地殼斷層噴出,將巨大的熱量傳給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溫變暖,導致東太平洋秘魯、厄瓜多爾沿岸的冷洋流轉變為暖洋流;此外,也有人認為與太陽黑子活動異常有關。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與人類活動加劇有關,人類生產生活排放出過多的二氧化碳,可能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原因之一。
在厄爾尼諾發展年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往往偏南偏強,不利于汛期雨帶移動。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因為汛期整條雨帶圍繞長江下個不停,而北方常常干旱少雨,如2002年華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夏秋連旱,2006年中東部大范圍秋旱,2018年秋季黃淮、江淮等地階段性干旱等。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在厄爾尼諾發展加強背景下,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西南地區南部降水易偏多,發生洪澇的風險大;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易偏少,發生氣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高留喜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會給各地天氣氣候帶來很大影響,有些地方會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情況,山東乃至華北地區近期出現的高溫熱浪也可能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