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過去,站在一年的終點回望,這一年出現了不少熱詞和熱句。每一個詞句都生動地記錄著經濟動態的晴雨、政策變化的風向,字里行間充滿信心、底氣和推動未來發展向上的能量。
熱詞1: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隨后,多領域重磅改革舉措陸續出臺:《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施行,《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印發,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
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11月1日,《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正式施行,限制措施進一步縮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服務業開放穩步推進:10月,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啟動;11月,《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印發,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隨著重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熱詞2:一攬子增量政策
在邁向四季度、沖刺2024年全年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期,圍繞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五方面,我國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力度空前。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推出增量金融政策,包括:降準降息,新設立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出調整存量房貸利率等五項房地產金融新政策,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部署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力提效宏觀調控政策。隨后,各項增量政策措施加快出臺實施,涉及財政稅收、貨幣金融、投資消費等領域。
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10月,樓市、股市明顯改善。11月,積極態勢進一步顯現,市場交易較為活躍: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實現增長,重點城市銷售情況改善更為明顯;股票市場成交活躍,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同比均增長1.1倍。
熱詞3: “兩重”“兩新”
內需已成經濟增長主引擎,2024年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76%。
為進一步擴大內需,“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成為2024年政策發力點。
“兩重”“兩新”支持政策持續升級:3月,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此后各部門配套細則接連出臺。
目前,用于“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全部下達,年內提前下達明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相關部門繼續研究提出加力支持的政策。
政策對投資和消費的拉動效果逐步顯現。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1個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8%,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超六成;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增速比全部投資高0.9個百分點。
熱詞4:穩定房地產市場
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釋放出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強烈信號。
從中央到地方,一攬子政策密集推出。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多部門打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組合拳”,直擊房地產市場“痛點”“堵點”,即“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四個取消”,包括取消限購、取消限售、取消限價、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四個降低”,包括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降低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貸款利率、降低“賣舊買新”換購住房的稅費負擔;“兩個增加”,一是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二是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至4萬億元。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10月、11月,全國新建商品房交易網簽面積連續兩個月同比、環比雙增長;一線城市帶動二、三線城市商品房成交增長。
此外,全國保交房攻堅戰持續推進。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保交房攻堅戰已交付住房324萬套,給購房人吃下了“定心丸”,明顯改善了市場預期。
熱詞5: 發債與化債并重
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一方面,合理審慎確定赤字率,積極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國債等工具,強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支撐;另一方面,逐步推動地方債務化解,讓地方政府輕裝上陣。
5月17日,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首發。截至目前,用于“兩重”建設的7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項目,另安排3000億元用于加力支持“兩新”工作。至此,全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全部安排完畢,正在加快推進實施。
2024年新增專項債限額為39000億元,比2023年增加了1000億元,體現了財政適度加力穩投資。從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資金投向看,近六成投向傳統基建領域,比重進一步提高。
發債穩經濟的同時,化債仍然是財政政策重點。作為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頭戲”,11月打出的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正在加快落地。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11月8日批準6萬億元化債議案后,財政部11月9日將6萬億元債務限額下達各地,指導督促地方抓緊履行法定程序,穩妥做好發行工作,妥善安排債券資金。
數據顯示,2024年發行的2萬億元化債額度已具體分配至北京、湖南、江蘇等29地,從額度分配至各省份到完成發行用時不到40天。
熱詞6: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2024年,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方面,政策持續發力。
各部門各地方圍繞促進民間投資、推進公平準入、加強金融支持、優化稅收服務、強化法治保障、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等方面,充分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建議,推動解決問題訴求,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政策。
央地聯動形成政策“組合拳”,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前10個月,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4%,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實體經濟領域民間投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同比增長9.3%,比進出口總額增速高4.1個百分點,占比較2023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
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宏觀環境、基礎條件、發展態勢等方面綜合分析,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具備堅實支撐和獨特優勢。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改革舉措持續落地見效,將更好激發民營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熱詞7 :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全年十項任務之首。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改革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一幅幅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畫卷徐徐展開。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從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穩步提升——圍繞創新,各方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壯大: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全球首艘第五代LNG船成功交付,航天發射、空間技術和應用、月球探測、深海探測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以高端裝備制造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工業的重要增長引擎,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進入密集創新和加速發展階段,新產業新業態開拓了經濟發展新藍海。
熱詞8 :穩外貿
2024年,在國際貿易復雜嚴峻的環境下,我國外貿展現出較強韌性。截至11月,外貿進出口連續8個月增長,這離不開政策端、企業端的共同努力。
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到《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通關便利十六條措施》,一系列政策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支持外貿經營主體及新業態發展。
地方也各顯其能。廣東出臺了20條措施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外貿質升量穩,江蘇就鞏固外貿基本盤、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資、服務企業“走出去”出臺措施,安徽、河南等省份也出臺了多項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企業拓市場、拿訂單。
“走出去”“出海”成為2024年高頻詞: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制造業,以及以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行業加速“走出去”;從過去瞄準歐美發達國家,到如今擁抱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企業“出海”目的地更為多元。
熱詞9 :資本市場新“國九條”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國九條”)。
新“國九條”從制度層面進行頂層再設計,分階段提出了未來5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發展目標,聚焦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推動資本市場在既有改革基礎上,以自身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
此后,圍繞強本強基、嚴監嚴管,從入口、持續監管到出口,再到機構監管、交易監管的全方位、立體化資本市場監管體系持續完善;市場關心的現金分紅、股份減持、程序化交易、融資融券等均有相關舉措出臺;“支持科技十六條” “惠港五條措施”“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等相繼發布……資本市場不斷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央政治局會議4次提及資本市場:4月提出“多措并舉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7月提出“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9月提出“努力提振資本市場”;12月要求“穩住樓市股市”。
熱詞10 :壯大耐心資本
耐心資本以穩定性和長期性為導向,通常不受市場短期波動干擾,具有追求創新、敢于試錯、勇于承擔風險的特質。2024年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壯大耐心資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耐心資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壯大耐心資本”。
壯大耐心資本需要一系列制度規則、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讓經營主體對未來有良好的預期,能夠懷著創業、創新的信心而大膽試錯。年內,從國家到地方對“耐心資本”提出了迫切要求,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表示將率先將國資和政府投資基金培育為耐心資本,并動員有條件的社會資本做“耐心資本”。9月,《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將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各地也在松綁國有資本創投考核指標。
地方層面,湖北、廣東、上海等多地出臺相關規定,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支持引導國資成為真正的“耐心資本”。
熱詞11 :有力度的降準降息
適應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貨幣政策在2月、5月、7月和9月,四次實施了比較重大的政策調整。
降準降息、房地產金融政策調整優化、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回顧來看,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貫穿始終。
貨幣政策的數次“超預期”調整,彰顯宏觀政策為應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進行了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市場明顯觀察到,2024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數量更多、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實施節奏更靈活。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貨幣政策工具,降準和降息在年內多次落地。2月、9月各降準0.5個百分點,累計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降準幅度已與去年持平。
7月、9月政策利率(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下調10個和20個基點。相較于去年的政策利率(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利率)下調25個基點,2024年的累計降息幅度更大。
政策引導下,重要市場利率進一步下探。比如,作為個人住房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定價“錨”,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年內下行三次,累計下行60個基點,下行幅度遠超去年的10個基點。
有力度的降準降息,不僅向社會釋放穩經濟信號,提振各方面發展信心,還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2024年,信貸、社融等金融數據平穩增長,貸款利率繼續創下新低,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熱詞12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
外部逆風之下,人民幣在2024年的走勢牽動著市場目光。回望2024年,人民幣匯率走勢跌宕——其間,隨外部環境變化,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強勢、弱勢、盤整交替出現,雙向波動特征愈發明顯。
截至今年12月15日,年內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觸及7.0012,最低下探7.2996,最大波幅超過2900個基點。
雙向波動之中,人民幣匯率顯現定力——這一方面體現在,美元指數持續向上突破的壓力之下,人民幣匯率調整壓力明顯小于往年,還表現在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年內始終在100附近波動,其平穩走勢展現了強勢貨幣的特征。
究其根本,這定力既源于一系列增量政策逐步落地生效,鞏固了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的重要底氣,也根植于廣大涉外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愈發重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風險中性理念明顯增強,外貿企業外匯套保比例和跨境人民幣結算比例上升,經營主體能夠更理性地看待人民幣匯率波動,外匯市場運行更有韌性。
未來人民幣匯率怎么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業內認為,未來,在市場化作用下,人民幣匯率大概率仍會呈現雙向波動態勢,特別是伴隨著內部政策力度的升級,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具有堅實基礎。
( 李苑、陳芳、于祥明、李雁爭、張瓊斯、梁銀妍、湯立斌、范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