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這個秋天,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在豐收的同時又有了許多“新”氣象。在中國川菜產業城,傳統企業生產線上跳動著“智改數轉”的音符;在團結街道,成都影視城影視文創創業基地項目全面封頂;在漢康鄉村振興示范走廊,蝴蝶村“農業+”項目開園僅1個月已吸引客流16.2萬人次;在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電磁空間安全產業集群入選2024年度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7月,中共郫都區委十五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以四大重點片區建設為牽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將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行動,加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力爭到202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元。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
打造“新引擎”
走進位于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的“高新—郫都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陽光燦爛、道路寬闊,成都智算中心、東材科技等多個重點項目建成投運,總投資7億元、總建筑面積約9.5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正加快裝修,一個集研發、中試、生產、配套為一體的現代化科創中心即將呈現。
望帝教民農桑,叢帝治水興蜀。作為巴蜀農耕文明的源頭,郫都區自古以來就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基因,近年來先后承擔了25項國家和省級重大改革試點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87.5億元。盡管如此,3年后要實現經濟總量超千億元,決心很大、壓力不小。
“改革是推進郫都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動力,抓住了就能贏得一次跨越,抓不住就會錯過一個時機。”郫都區委主要負責人說,《決定》提出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行動,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用創新的思維解決成長中的煩惱。
事實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在郫都區已經打響,今年7月,《中共成都市郫都區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4年工作要點》出臺,進一步從六方面提出了21條具體改革舉措。
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是成都市“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片區之一,核心區規劃面積約40.89平方公里。其中,郫都片區5.96平方公里,涵蓋了全區85%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華為(西南)數字機器人創新中心、騰訊數字文創產業園等重點項目64個,總投資271.5億元。郫都區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從三方面重點突破,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深化區域協同發展改革。與成都高新區創新建立“領導小組+執委會+合資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成立聯合工作組,專班統籌推進相關工作,聚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兩區產城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一心帶一片”發展格局。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與成都高新區按照4∶6比例共同投資100億元,共建“高新—郫都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按照“園區共建、項目共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聯手打造64.2平方公里電子信息產業協同共建區。
實施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行“工業上樓”新模式,與蜀道集團、西南交大三方共建“西南交通大學郫都先進制造科創園”,探索“校地企”一體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新途徑,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質效,有效破解“卡脖子”“掉鏈子”難題。
以文化體制改革為重點
塑造“新名片”
影視文創產業被稱為“無煙工廠”。作為四川省影視產業發展“一核多極”格局中的“一核”,成都影視城已聚集影視文創企業440余家,創作發行各類影視作品100余部。但同時也要看到,其要走出四川、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郫都區深學細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內涵,提出以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從三方面入手,實施成都影視城能級提升攻堅行動,塑造世界文化名城“新名片”。
創新“校地企”融合機制,做強片區載體功能。錨定“全國一流、世界知名”影視產業新城、數字文創高地目標,探索“傳媒學院+影視城管委會+影視文化公司+屬地街道”一體化運行模式,高標準規劃建設3.6平方公里為影視文創核心區,拓展76平方公里為協同聯動區,用市場之“手”彈好發展之“曲”。
聚焦強鏈延鏈補鏈,做大影視產業集群。創新“駐點招商、叩門招商、節會招商、明星招商、以商招商”相融合模式,聚焦頭部、招大引強;以“項目為王、打造精品”為依托,聚人引流、招才引智;“校地企”共建重點實驗室,推動“設計—研發—轉化—利用”聚環成鏈,打造西部影視拍攝“首選地”。
聚焦差異化發展,做優產業發展生態。市區共建影視產業基金,強化要素供給;創新專員服務企業制度,提升服務質量;建立“立項備案、成片審查”綠色通道,提高影視劇審批效率;建設“拍在成都”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造拍攝“大本營”;建立外景拍攝基地產業聯盟,實施外景地認定授牌,打造城市“IP”和影視“IP”,影視和文旅“雙向奔赴”、同頻共振,推動“出作品”向“出精品”躍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成都影視城新招引影視企業88家。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主題論壇活動成都電影產業專場推介會上,成都影視城簽約9個重點產業化項目,總投資約47億元。當前,在成都影視城拍攝的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紅色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以質量動能效率變革為突破
打造“新高地”
在中國川菜產業城,有兩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湛藍的天空下,四川丁點兒食品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花團錦簇、生機勃勃。2022年以來,李勇龍和公司的小伙伴一起做起了炒菜直播,別看只是簡單給客戶做演示、搞促銷,但臺前的技藝、與客戶的互動、后臺的策劃、大數據采集和分析等,傳統手工與數字化技術,一樣都不能少,直播促銷額從最初每個月幾萬元到現在超千萬元,僅這一項“創舉”,就為公司每年增加收入上億元。
在四川諾高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數十口大型炒鍋左右排開,食材在鍋中自由翻轉,香氣撲鼻。“公司是去年從其他地方搬過來建的新廠,看中的是這里大平臺、產業鏈齊全。與生產同步建成投運的‘供產銷研一體化平臺’實現了全流程可視化和實時監控。針對不同客戶需求的不同標準實現了標準化和數字化生產,大幅度降本增效,產值增長30%以上,預計今年產值將超過5億元。”公司生產總監倪挑元說。
當前,實體經濟面臨諸多困境,這里的企業為何異軍突起?“這既是企業‘危中育機’的結果,也是郫都區主動變革,為企業遮風擋雨撐起了一把傘。”中國川菜產業城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郫都區創新建設運營全國首個以地方菜系命名的產業園區——中國川菜產業城,推動川菜之魂“郫縣豆瓣”品牌價值超過661億元,獲評“中國川菜產業化食品加工基地”等諸多榮譽。上述負責人表示,新形勢下,郫都區將從質量、動能、效率三方面變革突破,打造中國川菜產業“新高地”。
推動質量變革,做優大品牌。實施“川菜川造”工業行動,開展“郫縣豆瓣”品牌培育攻堅行動,結合實施《成都市郫縣豆瓣產業發展促進辦法》修訂行業標準,制定專項產業政策,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持續擦亮“郫縣豆瓣”金字招牌。
推動動能變革,拓展大市場。創新服務機制,輔導企業通過直播帶貨等拓展線上市場;打造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川菜”出海;探索原輔料“飛地”種植,前瞻布局新賽道;創新“B端放量、C端滲透”模式,引導企業鏈接大客戶、開發大單品;開發非遺、工業旅游等精品線路,培育新動能、形成新優勢。
推動效率變革,培育大企業。創新運行機制,推行“政策找企業”制度,打通政策“梗阻”,強化引進國內外“鏈主”和龍頭食品企業,提高川菜產業城綜合實力,力爭到202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0億元。
以農業農村改革為切入點
繪就“新畫卷”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近年來,郫都區圍繞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深入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邊界,規劃建設鄉村振興“一廊八片”示范,重點打造漢康鄉村振興示范走廊,推動實現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郫都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大偉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重大任務;四川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強調,要著力寫好城鄉要素、產業、設施、治理‘四個融合’大文章。區委、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深入踐行。”
孫大偉介紹,漢康鄉村振興示范走廊全長18公里,覆蓋面積70.8平方公里,串聯了中國川菜產業城、成都影視城等多個核心板塊,聚集了3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當前,郫都區正按照區委決策部署,實施漢康鄉村振興示范走廊成型成勢攻堅行動,以農業農村改革為切入點,四大舉措繪就城鄉共富共美“新畫卷”。
夯實糧食安全底線。探索苗木騰退土地“代耕代種”經營模式,破解土地“誰來種”“怎么種”等問題;打造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建多種形式利益鏈接體制機制,讓農民有飯吃、有錢賺;推動建立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系統集成體系,加快形成“5+1+10+N”糧食生產布局。
培育現代鄉村產業。探索“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特色村”融合發展機制,實施“村園聯動”工程,在林盤、綠道等空間有機植入研發設計、數字文創、高端康養等新興產業,引導三次產業資源跨界配置和多業態融合,建強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做強特色產品矩陣。創新并推廣“產業村長”服務鄉村機制,實施良種選育、單品冠軍培育行動,持續開發系列衍生品,探索“天府水源地”品牌產品推介新模式,做優郫都“土特產”文章,建強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提升鄉村宜居品質。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探索推廣農業共營制、集體聯營制、多村合作、整鎮組團、跨鎮抱團等發展模式,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試點、示范帶動全域建設體現公園城市特質、城鄉融合優勢、蜀風雅韻氣質的和美鄉村。
闊步向前奏響改革強音,登高望遠迸發澎湃力量。勇立潮頭的郫都人,正一步一個腳印,為推動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探路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