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年輕干部,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格局境界?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責任擔當?”
在給張海工作室跟班學習的新錄用公務員“上課”時,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張海總會提出這個問題。于張海而言,這一問題的答案就蘊含在他扶殘助殘的工作實踐中。
1982年出生的張海,天生右前臂缺失,但他自立自強,通過邊工邊讀的方式考取中專、大專和兩個本科,并成為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的研究生,并通過公務員招考進入恩陽區殘聯工作。
2015年的一天,一位殘疾人敲開張海辦公室的門問道:“你是張海嗎?我想找你說點事,你和我們一樣,我相信你。”這令他深受觸動:因為身體原因,從小到大,他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因為“身份”一樣,素不相識的人竟對他如此信任。自此,張海將幫助更多和自己“一樣”的人視為人生目標。
在殘聯工作以來,張海曾用一年時間走遍恩陽區300余戶特困殘疾人,推動全區建起“一村一冊”殘疾人幫扶檔案。他還推動出臺特殊殘疾家庭常態化關懷、助殘干部掛包困難殘疾學生等助殘措施12條,有效解決了一戶多殘家庭幫扶、困難中高考殘疾學生資助等扶助難題。
張海為跟班學員講解殘疾人證辦理流程。(受訪者供圖)
張海還主動請纓擔任區殘聯幫扶的恩陽區玉山鎮黃柏村第一書記。該村位置偏遠,基礎差、底子薄、無產業,全村410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34戶。直到現在,他還記得在村里第一次開群眾會,臺上講,臺下也在講:“你都是個殘疾人,給你說了管什么用。”會還沒開到一半,人就已經走了一半。
面對村民的質疑,張海選擇用行動予以回應。每天早上,他脖子上掛著大水杯,左手拿著本子和筆,到村民家里訪實情、問需求,想辦法幫助解決。辦殘疾證、申請低保、助學貸款和助學金……
隨著一個個訴求得到回應,跟這位“獨臂書記”說話“管用”漸漸成了村民的共識,駐村7年,黃柏村也由昔日的“荒山村”變成了鄉村振興“模范村”。
如今,恩陽區不斷深化“巴山紅·殘心暖”黨建服務品牌,創建黨員先鋒服務崗,專門建設了張海工作室,設置服務大廳、維權信訪(政策咨詢)室、心理疏導室、無障礙閱覽室、輔具展示(發放)室等10個區域,推動開展“助殘有我暖心行+”系列扶殘助殘行動,為殘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暖心服務。
其中,就業服務是一大重點。張海認為,盡可能地為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就業”點亮殘疾人生活,才能有效激發殘疾人的內生動力。自2022年底以來,張海工作室積極開展“訪企拓崗助殘就業”專項行動。在走訪過程中,張海和同事們詳細了解企業殘疾人用工情況和用工需求,講解殘保金征收、安置殘疾人就業稅收減免等優惠、獎勵扶持政策。
對2025年高校殘疾人畢業生,恩陽區殘聯進行“一對一”摸底調查,對未就業高校殘疾人畢業生進行實名登記造冊,實施“一人一冊”“一人一策”精準全鏈條幫扶。一方面幫助他們增強求職技巧,另一方面主動與意向招聘企業溝通,介紹殘疾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個人特長與奮斗精神,消除企業用工顧慮。
此外,張海還牽頭構建起“工作室+專職跑手+兼職跑手+助殘志愿者”的“愛跑團”助殘隊伍,通過殘疾人熱線或小程序點單、工作室派單、“愛跑手”接單、殘疾人驗單的“四單”閉環運行機制,推動實現殘疾人就近就便享受個性化的助殘服務。
張海說,殘疾人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關愛是殘疾人的眼睛、耳朵和拐杖,要盡可能多地匯聚溫暖之光,照亮他們的前行之路。近年來,張海先后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
在他看來,無論工作崗位怎么變化,不變的初心是要為人民做好服務。“人這一輩子可做的事情很多,有的稱之為職業,有的卻能稱之為事業。如何把職業做成事業?我想,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