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市徐匯區武康大樓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地標性建筑,武康創建模式生動踐行著“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城市發展宗旨,致力于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文明城市創建,為文明城市創建打造了武康模式、武康樣板。對此,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社會發展研究所在長達多年的文明城市創城實踐中,總結武康模式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文明創建模式。
價值認同
掌握網紅地標“流量密碼”,凝聚創建利益共同體
武康大樓作為網紅打卡熱門地,創建工作兼經濟效益與精神文明建設于一體,人文與經濟共榮共生,在顯性利益與隱性榮譽雙向作用下不斷贏得市民參與,將流量轉化為社區治理的能量和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是“文商旅居”融合發展,凝聚利益共同體。文明創建是一項能夠為各方帶來利益的行動,以創建塑造和維護“好形態”,以“好形態”吸引和強化“好業態”,促使多元主體在創建工作中積極參與。二是市民自身的榮譽感、認同感與歸屬感,強化創建工作的精神力量。眾多流量匯聚此地,網紅打卡點招牌下,市民對維護街道美麗整潔、安全有序有了更加強烈的自主意識。在武康大樓外立面保護修繕工程中,為了使大樓更加漂亮美觀,居民自愿讓渡自身利益,將外墻的晾衣架都拆掉,不止晾衣服,養寵物、裝修和丟垃圾等問題,居民一起集思廣益,共同維護美好生活圈。武康大樓消費街道所內在營造的利益共同體,促使人人都成為文明創建的參與者,反之文明創建良好成效又促進生活環境水平的提升,在共建共享中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常態長效化,將創建工作落到實處,破解形式主義桎梏。
美麗認同
“梧桐街區”精細化管理,助力環境美麗更加“出片”
沿梧桐道citywalk,老上海風貌氣息撲面而來,形成天然別具一格的風景,“梧桐街區”獨有的海派文化、特色景觀使其成為新消費高地。對“梧桐街區”采取精細化管理,讓美麗更加保質保鮮,助力環境美麗更加出片,鎖住流量密碼。一是通過開展交通、停車、商鋪管理和綜合環境整治等多項綜合整治,使“梧桐街區”煥發“新顏”,致力于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有機融合。二是聚焦“梧桐先鋒”品牌建設,深耕“街區治理力工程”。以供需共議、資源共聯、信息共享、項目共建、問題共謀、發展共促“六共”為抓手,組建了包含55家成員單位的“武康—安福風貌街區共治委員會”,搭建政府、市場、社會、居民多元主體的溝通協商平臺,共同研究編制“沿街商業業態 新發展導則”“軟法治理指引”“管理服務規范”等有關風貌街區治理力工程的 3 份導則,探索形成“發展-治理-生活”三位一體的街區治理新模式。
品質認同
打造特色“音樂街區”,提升市民美好生活品質
依托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以音樂的形式展示城市風貌、感受城市律動,打造特色“音樂街區”。街區內集聚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和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等院團機構,周邊散布琴行和音樂商店等,打造了街區可漫步、建筑可閱讀、音樂可觸摸和城市有溫度的特色街區。以音樂助力生活品質提升,讓生活、工作和參觀此處的人們邂逅音樂與建筑,以更優的營商環境賦能“消費街道”,讓“音樂街道”成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一張名片。與此同時,“音樂街區”以探索更多共建機制和合作方案深入踐行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促進文明實踐與街區治理雙向賦能。通過音樂街區共治委員會平臺,傾情打造“梧桐樂音樂街區 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整合更多思政育人資源,促進文明實踐與街區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讓音樂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讓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藝術的氣息。
治理認領
實行“黨建+軟法+自治”模式,深入貫徹創建全過程人民民主
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文明城市創建與治理,在聚民智、匯民力中實現創城的深入推進,在深入推進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民生改善與文明城市創建同頻共振。一是黨建引領,多元主體“聚合力”。在黨建引領下,武康居民區黨組織搭建平臺,眾多區域單位、沿街商鋪通過黨建共建的方式,參與街區共治委員會,共同為居民區共治共建賦能。二是構建軟法治理,突出“法”式浪漫。武康社區在《武康大樓居民公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融居民公約、商戶公約、游客公約為一體的《上海市徐匯區軟法治理指引(武康開放式社區版)》。與此同時將法治思維融入街區治理,打造“問題發現—方案討論—公約草擬—全體決策—民主監督”的各社會主體全流程參與模式,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提供了“武康”經驗。三是成立自治理事會,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武康路280弄自治共治團隊——“興悅匯”自治理事會,通過搭建弄內單位、居民、物業、業委會和居委之間的溝通平臺,組織成員開展現場監督、巡邏,搭建協商議事平臺,以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為出發點,建立多元議事機制,積極推動問題解決,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為文明創建順利推進保駕護航。(汪斌鋒 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