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新能源車發展的東風,過去兩年間,鋰電產業鏈全面崛起,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可謂風口無兩。已上市鋰電企業掀起千億級再融資浪潮,為備戰TWh時代擴充“彈藥”。
但在周期輪回之后,伴隨著鋰價回落與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放緩,產業鏈利潤面臨重新分配。從近期鋰電企業發布的半年度業績預告可以窺見,“車企為上游材料廠打工”的形勢正在扭轉,多家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企業預計凈利潤同比下滑。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二級市場上對于鋰電等新能源板塊的估值回調。中信證券日前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目前鋰電行業各版塊PE估值見底。
【資料圖】
不過,在產能結構性過剩、行業內卷等考驗之下,鋰電企業的“擴產競賽”仍箭在弦上。
據財經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28家鋰電相關企業拋出再融資方案,募資總額超600億元。其中,擬通過定增融資的企業有22家,通過發行可轉債融資的有6家,擴產和“補血”是企業融資的主要目的;涉及鋰電池、鋰電設備等多個環節,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鈉電池是企業“下注”的重點。
另一方面,資本“風向”的改變,也令鋰電企業的融資行為更加謹慎。與此前頻現的百億融資規模相比,今年拋出再融資預案的企業中,計劃募資規模超過50億元的企業共3家,多家鋰電企業定增規模出現“縮水”。
超600億元再融資“在路上”
據工信部日前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鋰電池產業延續增長態勢,產量超過400GWh,同比增長超過43%。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投資布局、擴大產能已成為各大鋰電企業開疆拓土的必經之道。與此同時,更多鋰電廠商意識到“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重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無疑已成為企業錢糧籌措的重要渠道。
自2020年再融資新規落地以來,八折的定價和減半的鎖定期使上市公司推出定增的熱情升溫。作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鋰電板塊的定增熱度高居不下,募資規模屢創新高。
進入2023年,定增依舊是鋰電企業再融資的主要方式。據財經網不完全統計,今年有28家鋰電相關企業拋出再融資計劃,合計擬募資638.52億元。其中有22家企業選擇了定增的方式募資,募資總額為496.57億元;另有6家企業擬通過發行可轉債募資,募資規模合計為141.95億元。
年內擬實施定增的鋰電相關企業(數據截至8月23日 制圖:財經網)
年內擬發行可轉債募資的鋰電相關企業(數據截至8月23日 制圖:財經網)
具體的融資金額上,計劃募資額最高的為億緯鋰能,該公司擬通過發行可轉債募資70億元,其中40億元擬用于23GWh的圓柱磷酸鐵鋰儲能動力電池項目,30億元擬投入21GWh的大圓柱乘用車動力電池項目。
緊隨其后的是正極材料廠商湖南裕能。該公司擬實施定增募資65億元,用于加碼磷酸鐵鋰等鋰電池正極材料及補充流動資金。
募資額排在第三的是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寒銳鈷業,公司計劃募資不超過50億元用于6萬噸鎳高壓浸出項目,將擴大自身三元前驅體材料產能,這一項目的總投資額達93.29億元。
除上述三家企業外,還有11家企業擬募資額超過20億元,合計占比50%,包括科達利、傳藝科技、德方納米等多個環節的頭部企業。
鋰電企業再融資熱情不減,但融資規模較往年有所下滑。
2021年,比亞迪通過兩次H股配股募資約362億元,華友鈷業、中偉股份、國軒高科、杉杉股份凈募資額均超過百億,產業鏈整體募資凈額超過千億。
去年6月,寧德時代450億元豪華定增落地,吸引了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廣發證券等22家知名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更是第三次參與寧德時代定增。另外,恩捷股份、億緯鋰能、璞泰來也拋出大額定增,分別擬定增75億元、90億元、85億元,合計募資金額大250億元。上述4家企業募資規模已達700億元。
鋰電材料“吸金”依舊,儲能電池熱度攀升
某種程度上,企業的再融資節奏映射出行業的景氣度,透過資本的流向也可以窺見產業的發展“風向”。
從這28家鋰電相關企業再融資的資金用途來看,主要圍繞擴建產能、研發中心建設、補充流動資金進行。
上游原材料方面,受供需變動影響,2020年下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呈“倒V”走勢,從最初的4萬元/噸漲至2022年11月最高的60萬元/噸,于2023年4月底跌至18萬元/噸,隨后逐漸回升,并在20萬元/噸左右徘徊。
經歷暴漲暴跌之后,鋰鹽環節的再融資熱度有所“降溫”,多家企業布局或加碼磷酸鐵鋰電池回收。
按照募資用途劃分,擬擴大碳酸鋰產能的企業包括湖南裕能、科力遠,前者擬投入7億元用于“年產2萬噸碳酸鋰和8萬噸磷酸鐵的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項目”,占其總募資額的10.76%,該項目募資總額為12.57億元;后者計劃投入7.9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年產3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占募資總額的比例近半,項目總投資為13億元。
除了正極材料頭部企業加碼鋰電回收,隨著鋰價上漲,磷酸鐵鋰回收的經濟性提升,芳源股份、天奇股份均擬擴建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產能。其中,芳源股份擬投入16.96億元用于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及廢舊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建設,天奇股份則擬將2.1億元募資額投入年處理15萬噸磷酸鐵鋰電池環保項目(二期)。
鹽湖提鋰技術不斷突破之際,從事相關領域的企業也欲擴大產能規模。據久吾高科發布的可轉債預案,公司擬募資6億元,其中4.2億元用于吉布茶卡鹽湖年產2000噸氯化鋰中試生產線BOT項目、班戈錯鹽湖年產2000噸氯化鋰中試生產線BOT項目。
在中游生產制造環節,主要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銅箔等關鍵材料和鋰電生產設備等,財經網梳理發現,正極材料的投融資熱情相對較高,除上述2家擬從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再生的企業外,有5家企業欲加碼正極材料,包括湖南裕能、豐元股份、金浦鈦業、寒銳鈷業、德方納米,合計擬募資179億元。
鋰電池按照正極材料體系劃分,主要包括磷酸鐵鋰、三元正極材料、錳酸鋰、鈷酸鋰等。其中,湖南裕能、豐元股份、德方納米均擬進一步擴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鈦白粉廠商金浦鈦業擬將產業鏈延伸至磷酸鐵鋰前驅體,投入9億元用于10萬噸/年新能源電池材料前驅體及熱能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寒銳鈷業則計劃將50億元募資額全部用于擴大三元前驅體材料產能。
負極材料、電解液、膈膜環節的募資熱度不及往年。負極材料方面,易成新能擬投入14億元用于兩個負極材料項目的建設,占其募資總額的56%;翔豐華計劃發行可轉債募資8億元,其中5.25億元用于“6萬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此外,諾德股份擬定增募資25億元用于新建鋰電銅箔產能。
與之相比,多家作為“賣鏟人”的鋰電設備廠商拋出定增預案,包括杭可科技、星云股份、利元亨、恒銘達,合計擬募資74.72億元。
處于中游末端的企業為電池制造商,按照應用領域可分為動力電池、消費電池級儲能三大類。與往年頭部企業發力動力電池不同,年內儲能電池投資熱度升溫,雄韜股份、科力遠、長盈精密、星云股份的募投規劃涉及儲能電池或儲能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的制造。
此外,鈉電池有望借力資本加速產業化發展。據披露,維科技術、杭可科技分別擬募資3億元、22.72億元投入鈉電池項目。
除了擴大產能外,身處重資本、重技術的鋰電產業,“補血”也是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的重要目的。
財經網注意到,上述28家企業中,有22家企業計劃投入部分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占比為78.56%。除盛屯礦業擬將23.5億元募資額全部用于“補流”外,其余企業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募資額占比在10%-30%之間。
上半年業績現分化,多家鋰電企業下調募資額
鋰電企業加速“跑馬圈地”的同時,需求不及預期、產能過剩等隱憂成為一把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當前鋰電池仍保持高速增長,但鋰電材料已進入下一輪過剩周期。”日前,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在2023高工鋰電材料大會上指出,鋰電產業持續三年的擴產潮,不管是鋰電池產業還是四大主材環節,都累積了不少產能,到2023年一季度,相關企業產能利用率已經跌至40%至60%區間。
映射到業績層面,鋰電產業鏈上下游的盈利能力出現分化,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
動力電池環節,寧德時代傲視產業鏈。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892.5億元,同比增長67.5%;歸母凈利潤為207.17億元,同比增加153.64%;研發費用約為98.5億元,同比增長70.77%。對于業績增長,寧德時代認為主要是全球新能源車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帶動動力電池行業規模提升。
另一家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億緯鋰能披露,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約20.39億元至22.42億元,同比增長50%-65%,主要因儲能電池經濟性的持續改善及新增產能的穩定生產,以及動力電池方面收入的增加。
此外,國軒高科披露,預計上半年凈利潤1.5億元-2億元,同比增長132.27%-209.69%,主要因公司積極布局動力鋰電池上游產業,成本控制能力提升。
幾家歡喜幾家愁。因鋰鹽價格下跌等影響,鋰礦、鋰電材料企業的業績坐上“過山車”。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西藏礦業、諾德股份、中偉股份、豐元股份、德方納米、勝華新材等多家鋰電材料企業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
綜合上述企業業績預減的原因,主要包括碳酸鋰價格下跌,下游電池企業處于清庫存階段,需求下降;新能源裝機量增速不及預期等。
鋰電上下游企業盈利能力分化之際,是否存在過度融資、募投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成為監管部門聚焦的重點。
例如,對于億緯鋰能的可轉債募資方案,深交所在《審核問詢函》中圍繞公司募投項目技術路線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風險、在持有較多貨幣資金及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情況下是否存在過度融資等問題展開問詢。
鋰電設備商利元亨也因其定增事項收到交易所的問詢函,其項目必要性、經營情況等較受關注。
在此背景下,鋰電企業的融資行為也更加謹慎。財經網注意到,已有多家鋰電企業主動下調募資額。其中,多氟多將定增募資額上限由55億元下調為20億元;容百科技定增額從60.58億元下調至52.28億元;普利特將定增募資額從18.89億元下調至10.79億元。
8月16日,動力電池企業欣旺達披露,因公司于去年11月在瑞交所發行GDR,不符合融資間隔相關規定,撤回再融資申請,并表示將在修訂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后盡快重新申報。據其此前發布的定增預案,該公司原計劃募資不超過48億元,用于SiP系統封測項目、高性能消費類圓柱鋰離子電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盡管短期內市場出現波動,但在機構看來,鋰電池行業景氣度總體持續向上趨勢不變。
德邦證券研報認為,2023年5月起鋰價企穩,下游需求逐漸釋放,市場開工率開始回升,預計2023下半年行業盈利能力有望修復。中信建投認為,鋰電產業鏈終端持續超預期,三季度預期拐點將至。
中信證券則在研報中指出,鋰電行業整體資本開支增速放緩,但在建工程占固定資產比例處在歷史高位,同時當前在手資金規模是影響行業新一輪的資本開支的關鍵因素。因此,資本開支增速下降最快、在建工程占比較低、在手資金較為緊缺的細分環節產能有望率先出清,頭部企業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