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旅游產業的強勁復蘇,曾經作為“文旅+”重要業態的主題樂園再次成為“香餑餑”。日前,知名潮玩品牌泡泡瑪特透露了旗下主題樂園的最新近況。
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的成功,讓業內看到“IP+旅游”模式的強大。經歷了地產商主導的初期階段,如今國內的主題樂園產業日漸成熟,內容價值不斷彰顯。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隨著今年旅游市場的快速回暖,主題樂園類上市公司業績也透出暖意。
【資料圖】
IP主導城市樂園
頗受年輕人喜愛的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最近透露了旗下主題樂園的新動態。8月18日,泡泡瑪特城市樂園總經理胡健對外闡述做泡泡瑪特城市樂園以來的心路歷程時表示,目前泡泡瑪特城市樂園正處于最后收尾階段,“將于9月下旬正式開業”。
胡健還談了他對于主題樂園的一些思考。在他看來,并不只是那些有旋轉木馬、過山車等項目的才是樂園,凡是能讓人從現實生活中逃離焦慮和煩惱獲得美好體驗的地方都是樂園,“我們的樂園就是設在快節奏的城市中,為人們提供短暫精神休憩的空間。”胡健說。
泡泡瑪特的“樂園夢”,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初。彼時,乘著“潮玩”東風,泡泡瑪特董事長兼CEO王寧在當年分析師會議上首次公開透露,公司正計劃逐步發展主題公園,但當時“只是個概念階段”。2021年9月,泡泡瑪特首家全球概念店在環球影城開業,被業界認為實際是“樂園初探水”。
此后,泡泡瑪特與北京朝陽公園達成合作,朝陽公園授權泡泡瑪特使用園區內“歐陸風韻”項目及其周邊街道、森林。
“泡泡瑪特的選擇非常精巧,它與當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趨勢相呼應。”一位業內人士說,“在潮流文化、城市更新等多維度的加持下,對于泡泡瑪特而言,朝陽公園只是第一步。”
從2021年開始,泡泡瑪特嘗試賦予門店更多體驗,先后開設了上海迪士尼店、北京環球影城店、全球旗艦店、泡泡瑪特壹號店等特色門店,讓消費者能夠在門店獲取更多快樂。泡泡瑪特城市樂園同樣源于泡泡瑪特對線下體驗的思考,更多承擔了“品牌朝圣地”的功能,希望通過樂園讓消費者更深入地感受泡泡瑪特的品牌文化。
此次泡泡瑪特對于主題樂園的嘗試在業內人士看來頗為“標新立異”。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公園拓展的文化內涵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元素,也展示了城市的文化風貌。公共空間的改造升級,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活力,也塑造了市民游客的生活方式。
泡泡瑪特日前發布的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8.14億元,同比增長19.3%;經調整凈利潤為5.35億元,同比增長42.3%;凈利潤為4.7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樂園經濟重燃希望
今年以來,旅游業快速復蘇,樂園經濟亦從中受益。從攜程門票數據來看,今年暑期,上海水上樂園門票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近80%。上海瑪雅海灘水公園、深坑海洋水世界、逸景沖浪水上嘉年華等景區人流量較高。
行業復蘇的直接表現是上市公司業績的修復。華強方特日前披露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8.7億元,同比增長43%;凈利潤2.9億元,同比大幅扭虧為盈,打破了2021年以來持續虧損的態勢。華強方特表示,文旅行業正在快速恢復,運行態勢逐步向好。
對于上半年收入較大幅度的增長,華強方特稱,主要原因是主題公園運營恢復正常,收入增加。半年報顯示,華強方特上半年來自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的收入合計為24.9億元,其中主題公園運營的收入為19.8億元。
此外,宋城演藝一季報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旗下景區演出場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70%,可比口徑下恢復至2019年的85%;游客接待量達到2022年的近3倍,可比口徑下恢復至2019年的近90%。
有迪士尼和環球影城在前,樂園經濟一度被業內所看好。目前中國主題樂園市場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
數據顯示,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主題樂園行業2019年市場規模已達到469.97億元,過去10年CAGR(年復合增長率)為11.19%。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603.83億元,2020年至2025年CAGR達到15.88%。
但另一方面,行業競爭較為激烈。有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開發的主題公園旅游點有近3000個,規模性主題公園300余家,總占地面積600畝及以上或總投資15億元及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主題公園93家。
主題樂園自然離不開“主題”,因而天然對內容IP有著強需求。回顧中國主題樂園發展的軌跡,除去最早一批地產商主導的“文旅+居住”項目外,影視公司無疑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8年7月,華誼兄弟投資35億元的蘇州電影世界投營,成為國內首個華語電影IP主題樂園。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轉型升級,“影視”與“樂園”的聯動日益緊密。由于電影《流浪地球》的爆火,中國電影方面在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其正在籌建中國科幻電影樂園,以《流浪地球》系列科幻電影IP為核心,打造一個充滿奇幻、冒險、體驗和互動的旅游娛樂園區。據悉,該項目計劃落地北京市懷柔區,毗鄰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