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周尚伃
在“投行+投資”的行業發展趨勢下,例如新股包銷、跟投等業務,當前正考驗著各券商的綜合實力。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10日記者發稿,滬深兩市已有173只新股完成上市,券商對投資者“棄購”的新股進行余額包銷已達8710.43萬股,包銷金額合計為33.1億元,同期,券商的承銷及保薦費收入為155.48億元。而若采用首日即賣策略,今年以來,券商包銷新股首日浮盈合計達6.39億元。
中金公司研究團隊認為:“新股上市初期的漲幅來源于兩個環節,一是源于一級市場定價環節,反映了新股發行價格相較理論價值的折價,稱之為‘定價偏差’;二是源于二級市場交易環節,反映了新股上市初期市場價格相較理論價值的溢價,主要為非理性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所致,稱之為‘情緒偏差’。自詢價新規以來,報價博弈強化,定價中樞抬升,定價偏差隨之縮窄,情緒偏差是目前支撐新股漲幅的主要原因。”
如今,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有所提升,也讓券商包銷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例如,今年以來,滬深兩市173只上市新股的首日平均漲幅為53%,整體看新股賺錢效應較強;不過,也有32只新股出現首日破發,其中4只新股讓其主承銷商包銷的股份首日浮虧均超1000萬元。
中原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張洋表示:“由于部分注冊制新股發行價偏高,疊加新股破發率明顯提高,2021年以來券商新股包銷壓力也逐步加大。”
為此,2月17日,證監會發布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顯示,首次公開發行證券,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投資者棄購數量占本次公開發行證券數量的比例較大的,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可以就投資者棄購部分向網下投資者進行二次配售,具體要求適用證券交易所規定。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滬深兩市的新股平均包銷比例較為平穩,為1.23%,包銷比例超過1%的公司有64家,占比為37%,最高包銷比例為6.59%。
從部分已披露上半年業績(正式報告、快報、預告)的上市券商情況來看,整體業績表現向好,其中自營、投行等業務或貢獻了主要的增量,這也與當前券商“投行+投資”的業務發展模式相呼應。不過,在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投行業務與投資等其他業務之間的協同平衡問題也值得關注。在此背景下,投資者對新股打新猶豫不決后出現“棄購”的情況或許也情有可原。
“市場化定價是由發行人、券商投行、網下機構投資者三方博弈的結果,還需要兼顧網上投資者利益。如何在最大化滿足企業募資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并充分體現發行人的企業價值,是未來券商投行的核心競爭力。”張洋表示,一方面,由于注冊制下新股發行需要向網下投資者提供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投行業務加強與買方研究的有機結合成為必然。券商研究業務部門需要強化行業研究的廣度及深度,以發展的視角,結合國際成熟經驗,不斷提高對科技創新型企業定價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券商投行業務部門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股權投資業務部門的協同,深化對于宏觀及產業政策導向、產業發展趨勢、企業所處行業地位以及科技實力等因素的綜合研判,促進標的企業的價值發現,進而持續提升注冊制新股的估值定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