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輕的堿金屬,鋰的電極電勢最負,在已知元素中金屬活動性最強、極易得失電子,是電池的理想材料,天生的“能源金屬”。當下,全球電動化疊加碳中和浪潮勢不可擋,新能源車、儲能、消費電子等行業對鋰資源展現出旺盛的需求,鋰產業鏈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新興朝陽產業,戰略價值得到全球共識。
在鋰產業鏈中,上游主要是鋰礦的開采,目前主要通過鋰礦石和鹽湖鹵水提鋰;中游則是鋰產品深加工,即從礦中提取鋰并生產鋰產品,主要包括碳酸鋰、氫氧化鋰、氯化鋰等,其中碳酸鋰和氫氧化鋰按照純度與化學指標也可以分為工業級和電池級,分別用于工業領域和電池領域;下游應用也非常廣泛,主要用于鋰電池、陶瓷玻璃、醫藥、航天及軍工等領域。
(資料圖)
近年來,隨著下游新能源車市場快速爆發,動力電池需求迅猛增長,可用于正極材料的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成為鋰產品的核心增量,價格同時也是水漲船高,進而推動鋰產業鏈企業業績跳升。乘著行業“東風”,相關企業紛紛募資擴產,試圖搶占更多市場份額,提升核心競爭力。
上游供應偏緊、下游需求旺盛,
鋰價回升在望
作為有色金屬的一種,鋰行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波動性。渤海證券研究所曾以碳酸鋰歷史價格波動對鋰行業進行了一次梳理。
來源:渤海證券研報
2015年至2017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井噴式發展期,動力電池消費迅速放量,市場短期形成供不應求局面疊加未來預期向好,市場交易情緒火熱,碳酸鋰價格飆升;不過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導致消費下滑,需求增速不及預期,前期投資鋰礦步入產能兌現期,供需矛盾突出疊加庫存前期積壓,碳酸鋰價格又重回較低價格水平;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業換擋完成,由原來的政策驅動轉換為產品力驅動,優秀車型不斷涌現,同時國外補貼政策豐厚,需求上行;同時,疫情導致鹽湖產能投放延后,礦山端完成重整出清,供給實質性短缺,碳酸鋰價格再度上揚并一舉突破新高迎來新能源超級周期。
2022年末,補貼全面退坡引起的搶裝潮疊加汽車銷售淡季影響,2023年初終端市場表現疲軟,動力電池企業信心不足,產量有所下滑,疊加鋰價高位,電池和正極材料廠與上游進行價格博弈,因此該階段下游廠家以消耗庫存為主,沿產業鏈向上傳導,鋰鹽需求表現不佳,冶煉廠出現累庫現象,鋰價持續下行又回到了相對低位。
不過,隨著鋰電產業開啟價格博弈,下游耗庫而減少采購導致上下游鋰鹽庫存走勢極端分化,下游廠家的鋰鹽庫存已降至2021年初以來的相對低點;同時,隨著二季度終端消費旺季開啟,下游或將有一波集中補庫需求。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對電池級鋰產品的需求量仍將保持在高位。
動力電池需求端,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加速回暖;另一方面,海外新能源車銷量增勢不減。據平安證券研究所引用中汽協4月發布之數據,2023年3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7.4萬/65.3萬輛,同比增長44.8%/34.8%;3月新能源車出口達7.8 萬輛,同比增長3.9倍。另據Marklines統計,3月美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1.64 萬輛,同比增長41.0%;1-3月累計銷量達32.9萬輛,同比增長55.2%。歐洲方面,3月歐洲八國(英國、法國、瑞典、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芬蘭、葡萄牙)新能源車銷量合計達23.8萬輛,同比增加69.2%,環比增加106.9%;2023年一季度歐洲國家累計銷量達約43.7萬輛,同比增長48.3%左右。終端新能源車需求旺盛,整體動力電池產量或將加速上行。
來源:平安證券研報
儲能電池需求端,政策驅動下,新型電化學儲能將迎來高增長。2022年國內各省陸續頒布強配儲政策,驅動大儲招投標和中標項目規模在下半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去年三、四季度中標項目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逐步落地,進一步驅動我國儲能裝機規模高增。電化學儲能作為新型儲能主要方式受到政策支持,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有24個省區明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建設目標,未來這個數字還將增加,新型電化學儲能潛力巨大。
終端需求持續旺盛的背景下,上游鋰資源受限于各種原因短期又難以大規模放量,供給偏緊,接下來鋰價重啟上升勢頭或很難阻擋。
據上海鋼聯5月22日發布數據顯示,最新工業級碳酸鋰報價持平,均價報29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報價亦持平,均價報30.25萬元/噸。氫氧化鋰漲0.5萬元/噸。
鋰產品深加工行業加速繁榮,
容匯鋰業沖刺IPO劍指擴產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上游的四大核心材料以及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等原材料的市場需求也持續擴大。中國作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并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目前,我國深加工鋰產品行業的企業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以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為代表的綜合性企業;第二類是以容匯鋰業為代表的專注于深加工鋰產品的企業;第三類則是以永興材料、江特電機、西藏礦業為代表的深加工鋰產品領域新進入者。
第一類企業從深加工鋰產品起家,后續通過發行上市,在原有深加工鋰產品的基礎上,利用資本市場開始進行上游鋰資源整合,并往下游鋰離子電池制造與電池回收業務衍生,成為同時具備優質鋰資源和鋰產品深加工能力的綜合性生產商。第三類企業眼見行業高速發展,開始進入深加工領域并建設起一定規模的深加工產線,不過目前產能或較小。
但以專注鋰產品深加工的第二類企業已感受到潛伏的危機,紛紛募資擴產以期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4月25日,容匯鋰業即更新了招股書并對審核問詢函進行了回復,積極謀求創業板上市。
據招股書介紹,容匯鋰業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掌握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核心專利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深加工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深耕鋰產品深加工行業逾十五載,容匯鋰業目前已掌握了包括冷凍法母液提鋰及循環回用技術、冷凍法單水氫氧化鋰的制備技術、連續冷凍法自動化制備工藝、兩次蒸發結晶工藝技術等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的核心技術,產品也受到了廣泛認可,下游客戶包括貝特瑞、當升科技、杉杉股份、德方納米、盟固利等鋰電池正極材料龍頭企業,與容匯鋰業合作關系保持良好。2021年,容匯鋰業被評為江蘇省省級綠色工廠。2022年,容匯鋰業被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評為“2022 年度綠色發展領軍企業”。2022年,容匯鋰業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本次IPO,容匯鋰業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3637.83萬股A股股票,募集資金約30.6億元,其中擬投入20.7億元用于“年產6.8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9000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工程項目”、9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合計30.6億元。
來源:容匯鋰業招股書(申報稿)
氫氧化鋰項目將大幅提升容匯鋰業目前產能,研發中心項目則旨在進一步提升其研發能力,加快在研項目的研發速度,從而持續提升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